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选题的缘由 | 第9-10页 |
二、鲁迅与李光洙比较研究的价值 | 第10-12页 |
三、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鲁迅与李光洙对现代文化的接受 | 第15-66页 |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生平 | 第15-23页 |
(一) 鲁迅的生平 | 第15-18页 |
(二) 李光洙的生平 | 第18-23页 |
(三) 同构互补的人生体验 | 第23页 |
二、鲁迅与李光洙留日时期的思想来源 | 第23-66页 |
(一) 鲁迅与李光洙接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 第23-44页 |
1. 社会进化论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 | 第24-29页 |
2. 列夫·托尔斯泰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 | 第29-33页 |
3. 拜伦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 | 第33-36页 |
4. 尼采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 | 第36-40页 |
5. 基督教对鲁迅与李光洙的影响 | 第40-44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留日时期对日本思想的接受 | 第44-58页 |
1. 鲁迅、李光洙与白桦派 | 第45-49页 |
2. 鲁迅、李光洙与国木田独步 | 第49-54页 |
3. 鲁迅、李光洙与夏目漱石 | 第54-58页 |
(三) 东亚细亚的现代主义思想 | 第58-66页 |
第二章 鲁迅与李光洙的民族观和文学观比较 | 第66-84页 |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民族观 | 第66-77页 |
(一) 鲁迅的民族观 | 第66-67页 |
(二) 李光洙的民族忧患意识 | 第67-72页 |
(三) 鲁迅的《文化偏至论》与李光洙的《民族改造论》 | 第72-77页 |
二、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比较 | 第77-84页 |
(一) 鲁迅与李光洙的功利主义文学观 | 第77-79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启蒙主义文学观 | 第79-82页 |
(三) 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与李光洙的《什么是文学?》 | 第82-84页 |
第三章 鲁迅与李光洙作品比较 | 第84-130页 |
一、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 | 第84-95页 |
(一) 成长小说概述 | 第84-85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成长经历在其成长小说中的反映 | 第85-87页 |
(三) 鲁迅与李光洙的成长小说类型分析 | 第87-95页 |
1. 单纯体验型成长小说 | 第87-89页 |
2. 冲突型成长小说 | 第89-92页 |
3. 入世型成长小说 | 第92-93页 |
4. 体验的入世型成长小说 | 第93-94页 |
5. 冲突性入世型成长小说 | 第94-95页 |
二、鲁迅与李光洙对女性问题的思考 | 第95-103页 |
(一) 女性问题作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 第96-97页 |
(二) 乡村女性与都市女性 | 第97-99页 |
(三) 无法逃脱成为传统的牺牲品 | 第99-100页 |
(四) 启蒙方式与目的 | 第100-102页 |
(五) 女性人物形象 | 第102-103页 |
三、鲁迅与李光洙的历史小说比较 | 第103-118页 |
(一) 中韩两国现代历史小说的产生 | 第103-106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文学作品与历史意识 | 第106-116页 |
(三) 风格迥异的历史与小说 | 第116-118页 |
四、鲁迅与李光洙的乡土文学观比较 | 第118-127页 |
(一) 鲁迅与李光洙文学观的启蒙性与作家意识 | 第118-120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的理想指向与现实顺应 | 第120-122页 |
(三) 鲁迅与李光洙的农民意识 | 第122-123页 |
(四) 鲁迅与李光洙的民众意识 | 第123-124页 |
(五) 农村小说与回乡的知识人 | 第124-127页 |
五、鲁迅与李光洙作品中知识分子的苦恼 | 第127-130页 |
(一)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李光洙的《无情》 | 第127-128页 |
(二) 启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第128-130页 |
第四章 鲁迅与李光洙的思想价值与文学史地位 | 第130-140页 |
一、鲁迅与李光洙的思想价值 | 第130-135页 |
(一) 鲁迅的思想价值 | 第130-134页 |
(二) 李光洙的思想价值 | 第134-135页 |
二、对中韩两国新文学发展的贡献 | 第135-140页 |
(一) 奠定了现代小说和白话文学的基础 | 第135-137页 |
(二) 鲁迅与李光洙代表了两国现代文学的高度 | 第137-140页 |
结论:中韩两国现代文学的发轫者 | 第140-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49页 |
附录 | 第149-157页 |
后记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