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大气科学(气象学)论文--气候学论文--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论文

基于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对哈德来环流变化及其受地形影响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论文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第16-22页
        1.2.1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第16-18页
        1.2.2 全球纬向平均Hadley环流的长期变化第18-20页
        1.2.3 局地纬向平均Hadley环流的长期变化第20-21页
        1.2.4 地形对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的影响第21-22页
    1.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2-24页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第24-25页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5-26页
第二章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及其高稳定数值算法第26-47页
    2.1 引言第26-27页
    2.2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第27-31页
        2.2.1 球面p坐标系和球面σ坐标系第27-29页
        2.2.2 三维水平型环流、经圈型环流和纬圈型环流的定义第29-30页
        2.2.3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理论第30-31页
    2.3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的高稳定数值算法第31-36页
        2.3.1 水平型环流流函数R的数值解第32-35页
        2.3.2 经圈型环流流函数H和纬圈型环流流函数W的数值解第35-36页
    2.4 水平型、经圈型和纬圈型环流的气候平均态第36-40页
    2.5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的优点第40-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与传统二维分解方法的对比第47-68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传统二维分解方法第48-52页
        3.2.1 中高纬度地区水平涡旋运动表示方法第49-50页
        3.2.2 低纬度热带地区垂直翻转环流分解方法第50-52页
    3.3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与传统二维分解方法的对比第52-56页
        3.3.1 理论对比—垂直涡度的分解第52-54页
        3.3.2 再分析资料结果—垂直涡度各分量的气候平均态第54-56页
    3.4 三型环流与传统环流的对比第56-65页
        3.4.1 水平环流的对比第57-60页
        3.4.2 垂直环流的对比第60-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8页
第四章 不同区域间以及CMIP5 和再分析资料间年平均局地Hadley环流演变特征的差异第68-96页
    4.1 引言第68-70页
    4.2 资料和方法第70-77页
        4.2.1 资料第70-72页
        4.2.2 全球大气环流三型分解方法第72-73页
        4.2.3 局地Hadley环流研究区域的选择第73-75页
        4.2.4 局地Hadley环流强度和下沉支的定义第75-76页
        4.2.5 CMIP5模式的评估第76-77页
    4.3 历史时间段局地Hadley环流的变化特征第77-90页
        4.3.1 局地Hadley环流强度的变化第77-85页
        4.3.2 局地Hadley环流下沉支的变化第85-90页
    4.4 全球变暖背景下局地Hadley环流的未来变化特征第90-94页
        4.4.1 局地Hadley环流强度的变化第90-92页
        4.4.2 局地Hadley环流下沉支的变化第92-94页
    4.5 本章小结第94-96页
第五章 地形对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向极展宽的影响第96-111页
    5.1 引言第96-99页
    5.2 资料和方法第99-101页
        5.2.1 资料第99-100页
        5.2.2 方法第100-101页
    5.3 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的“小环流”结构第101-103页
    5.4 “小环流”结构存在的原因第103-106页
    5.5 地形对北半球夏季Hadley环流向极展宽的影响第106-109页
    5.6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六章 地形对Hadley环流气候态和演变特征的影响第111-132页
    6.1 引言第111-113页
    6.2 资料和方法第113-115页
        6.2.1 资料第113页
        6.2.2 质量流函数计算方法第113-114页
        6.2.3 Hadley环流强度、上升支和下沉支位置、宽度的定义第114-115页
    6.3 地形对Hadley环流气候平均态的影响第115-126页
        6.3.1 定性分析第115-122页
        6.3.2 定量分析第122-126页
    6.4 地形对Hadley环流演变特征的影响第126-130页
    6.5 本章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32-138页
    7.1 全文总结第132-136页
    7.2 讨论与展望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5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1-153页
致谢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根向水性反应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局地土壤湿度—降水耦合的统计分析和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