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1页 |
1.1.1 沸腾相变传热 | 第18-20页 |
1.1.2 冷凝相变传热 | 第20-21页 |
1.2 相变传热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40页 |
1.2.1 加热面结构强化技术 | 第22-30页 |
1.2.2 壁面浸润性对相变传热的影响 | 第30-40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2章 多松弛混合热格子模型 | 第42-62页 |
2.1 前言 | 第42-43页 |
2.2 格子Boltzmann基础模型 | 第43-47页 |
2.2.1 LB-BGK模型 | 第43-44页 |
2.2.2 LB-MRT模型 | 第44-45页 |
2.2.3 引入作用力的方法 | 第45-47页 |
2.3 热力学一致的多相格子Boltzmann方法 | 第47-52页 |
2.3.1 粒子间作用力 | 第47页 |
2.3.2 Li MRT改进的作用力格式 | 第47-50页 |
2.3.3 热格子模型 | 第50-52页 |
2.4 程序框架 | 第52页 |
2.5 程序验证双模型优势分析 | 第52-59页 |
2.5.1 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曲线的Maxwell construction理论 | 第53-55页 |
2.5.2 Laplace定律验证 | 第55-56页 |
2.5.3 虚假速度的对比 | 第56-57页 |
2.5.4 汽泡脱离直径和频率验证 | 第57-59页 |
2.5.5 液膜蒸发验证 | 第5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3章 亲疏水表面沸腾传热的LBM模拟 | 第62-84页 |
3.1 前言 | 第62页 |
3.2 浸润性对单汽泡动力学的影响 | 第62-70页 |
3.2.1 计算域设置 | 第62-63页 |
3.2.2 亲疏水表面单个汽泡的生长和脱离 | 第63-70页 |
3.3 汽化核心的干涉及亲疏水特性的影响 | 第70-79页 |
3.3.1 壁面过热度对汽化核心干涉的影响 | 第70-75页 |
3.3.2 壁面浸润性对汽化核心干涉的影响 | 第75-79页 |
3.4 亲疏水在不同热流密度下的表现及其沸腾曲线 | 第79-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4章 亲疏水智能调控表面强化沸腾传热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 第84-120页 |
4.1 前言 | 第84页 |
4.2 可变浸润性表面智能调控的模拟研究 | 第84-89页 |
4.2.1 浸润性可变表面沸腾曲线 | 第85-87页 |
4.2.2 多种变化趋势对比 | 第87-89页 |
4.3 理论推导最佳关系式 | 第89-96页 |
4.4 可变浸润性表面智能调控的实验研究 | 第96-117页 |
4.4.1 实验装置 | 第98-100页 |
4.4.2 实验步骤 | 第100-101页 |
4.4.3 误差分析 | 第101-102页 |
4.4.4 实验结果 | 第102-112页 |
4.4.5 理论分析 | 第112-11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第5章 浸润性对冷凝传热的影响及智能调控表面的应用 | 第120-138页 |
5.1 前言 | 第120页 |
5.2 壁面浸润性对冷凝的影响 | 第120-125页 |
5.2.1 浸润性对冷凝过程中液滴动力学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5.2.2 浸润性对冷凝过程中速度和温度场的影响 | 第122-125页 |
5.3 单液滴传热的理论分析 | 第125-131页 |
5.4 亲疏水表面冷凝传热及浸润性智能调控的影响 | 第131-135页 |
5.4.1 亲疏水表面冷凝传热的LBM模拟 | 第131-134页 |
5.4.2 冷凝过程壁面浸润性智能调控的效果分析 | 第134-13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38-139页 |
6.2 课题创新点 | 第139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