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1.1 非线性振动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1.1 定性分析法 | 第15页 |
1.1.2 定量分析法 | 第15-17页 |
1.1.3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1.2 非线性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34页 |
1.2.1 拉索非线性振动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2.2 斜拉索参数振动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2.3 索-梁耦合结构非线性振动研究现状 | 第24-32页 |
1.2.4 和型共振、差型共振研究现状 | 第32-34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第34-37页 |
第二章 悬索-吊索-主梁耦合结构非线性振动分析模型 | 第37-50页 |
2.1 概述 | 第37-39页 |
2.2 控制方程 | 第39-46页 |
2.3 数值分析 | 第46-49页 |
2.3.1 耦合结构模态方程 | 第46页 |
2.3.2 吊索的频率分析 | 第46-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悬索-吊索-主梁耦合结构1:2共振的自由振动分析 | 第50-62页 |
3.1 概述 | 第50-51页 |
3.2 方程求解 | 第51-55页 |
3.3 数值分析 | 第55-61页 |
3.3.1 振幅时程曲线 | 第55-58页 |
3.3.2 位移时程曲线 | 第58-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悬索-吊索-主梁耦合结构和型共振、差型共振的自由振动分析 | 第62-87页 |
4.1 概述 | 第62页 |
4.2 方程求解 | 第62-72页 |
4.2.1 和型共振 | 第67-70页 |
4.2.2 差型共振 | 第70-72页 |
4.3 数值分析 | 第72-85页 |
4.3.1 振幅时程曲线 | 第72-76页 |
4.3.2 位移时程曲线 | 第76-80页 |
4.3.3 幅频特性曲线((a_1)~0,(a_2)~0,(a_3)~0,T~0)–σ_1 | 第80-82页 |
4.3.4 幅频特性曲线((a_1)~0,(a_2)~0,(a_3)~0,T~0)-(ω_c-ω_a)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悬索-吊索-主梁耦合结构和型共振、差型共振的强迫振动分析 | 第87-121页 |
5.1 概述 | 第87页 |
5.2 方程求解 | 第87-104页 |
5.2.1 和型共振 | 第88-95页 |
5.2.2 差型共振 | 第95-104页 |
5.3 数值分析 | 第104-119页 |
5.3.1 横向荷载作用在主梁上 | 第104-112页 |
5.3.2 横向荷载作用在吊索上 | 第112-11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六章 悬索-多吊索-主梁耦合结构非线性振动分析 | 第121-149页 |
6.1 概述 | 第121-122页 |
6.2 控制方程 | 第122-127页 |
6.3 方程求解 | 第127-136页 |
6.4 数值分析 | 第136-147页 |
6.4.1 2号吊索与1号吊索不同频率 | 第137-141页 |
6.4.2 2号吊索与1号吊索同频率 | 第141-14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悬索-(多)吊索-主梁耦合结构非线性振动的实验研究 | 第149-172页 |
7.1 概述 | 第149页 |
7.2 实验系统和实验步骤 | 第149-156页 |
7.2.1 实验系统 | 第149-155页 |
7.2.2 实验步骤 | 第155-156页 |
7.3 悬索-吊索-主梁耦合结构和型共振的实验研究 | 第156-165页 |
7.3.1 传递函数 | 第156-158页 |
7.3.2 振幅-激励频率曲线 | 第158-162页 |
7.3.3 振幅-激励幅值曲线 | 第162-165页 |
7.4 悬索-多吊索-主梁耦合结构和型共振的实验研究 | 第165-170页 |
7.4.1 振幅-激励频率曲线 | 第165-168页 |
7.4.2 振幅-激励幅值曲线 | 第168-170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72-176页 |
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 第172-175页 |
2 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75-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8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6-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附件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