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汽车后门外板冲压成形优化及其回弹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板料成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1 国外板料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板料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汽车覆盖件成形缺陷及其控制方法第14-16页
        1.3.1 起皱缺陷及其控制第15页
        1.3.2 开裂缺陷及其控制第15-16页
    1.4 优化算法在板料成形分析中的运用现状第16-17页
    1.5 论文研究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数值模拟关键技术及覆盖件冲压成形理论第19-30页
    2.1 弹塑性材料的有限元理论第19-22页
        2.1.1 塑性流动和塑性硬化第19页
        2.1.2 屈服准则第19-20页
        2.1.3 弹塑性材料的本构关系第20-22页
    2.2 板料成形数值模拟的求解算法第22-24页
    2.3 单元理论及网格的自适应技术第24-25页
        2.3.1 单元类型第24页
        2.3.2 壳单元理论第24-25页
        2.3.3 网格自适应技术第25页
    2.4 板料分析工具选取第25-27页
        2.4.1 专用软件功能比较第26页
        2.4.2 Autoform的优势第26-27页
    2.5 Autoform模拟结果成形性的分析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汽车后门外板成形性分析第30-42页
    3.1 后门外板工序拟定第30-31页
    3.2 后门外板拉延工艺分析第31-34页
        3.2.1 冲压方向确定第31-32页
        3.2.2 工艺补充面第32-33页
        3.2.3 压料面第33-34页
    3.3 成形工艺参数设置第34-38页
        3.3.1 坯料形状的设计第34-35页
        3.3.2 压边力设置第35页
        3.3.3 拉延筋参数设计第35-37页
        3.3.4 摩擦系数第37-38页
        3.3.5 模具间隙第38页
    3.4 后门外板的数值模拟分析第38-40页
        3.4.1 拉延成形过程第38-39页
        3.4.2 首次模拟结果分析第39-40页
    3.5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四章 汽车后门外边成形工艺优化第42-61页
    4.1 工艺参数对拉延成形的结果的影响第42-50页
        4.1.1 压边力第42-44页
        4.1.2 摩擦系数第44-46页
        4.1.3 拉延阻力第46-48页
        4.1.4 模具间隙第48-50页
    4.2 拉延成形工艺参数优化第50-53页
        4.2.1 正交实验设计第50-51页
        4.2.2 正交实验结果处理第51-53页
    4.3 拉延成形质量预测第53-56页
        4.3.1 BP神经网络简介第53-54页
        4.3.2 训练样本的选取和隐含层的确定第54-55页
        4.3.3 BP神经网络的训练第55-56页
    4.4 拉延工艺参数确定第56-59页
        4.4.1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56-57页
        4.4.2 拉延筋分段优化第57-58页
        4.4.3 压力机吨位的选择第58-59页
    4.5 生产实验第59-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后门外板回弹分析第61-72页
    5.1 回弹评价指标与模拟参数设置第61-62页
    5.2 后门外板回弹分析第62-65页
        5.2.1 拉延后回弹第62-63页
        5.2.2 修边后回弹第63-64页
        5.2.3 整形后回弹第64-65页
        5.2.4 翻边后回弹第65页
    5.3 影响回弹的因素及其控制第65-67页
        5.3.1 影响回弹的因素第65-66页
        5.3.2 回弹的控制第66-67页
    5.4 回弹补偿第67-70页
        5.4.1 回弹补偿方案制定第67-68页
        5.4.2 A面由来及其定义第68页
        5.4.3 斑马线检查第68-69页
        5.4.4 补偿结果第69-70页
    5.5 全工序验证及生产实验第70-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第72-74页
    6.1 全文总结第72-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第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连杆剖分类构件的超声辅助裂解与特征研究
下一篇:车载HUD投影仪照明自由曲面透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