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茶叶的品质概述 | 第10页 |
1.1.2 茶叶的消费地位 | 第10-11页 |
1.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 第11-14页 |
1.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2.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特点 | 第12-13页 |
1.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基于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方法研究 | 第18-33页 |
2.1 引言 | 第18-20页 |
2.2 样品筛选 | 第20页 |
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预处理 | 第20-22页 |
2.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 第22-30页 |
2.4.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2-26页 |
2.4.2 Fisher线性判别法 | 第26-27页 |
2.4.3 模糊Fisher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 第27-30页 |
2.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建模 | 第30-31页 |
2.6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软件 | 第31页 |
2.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模型评价 | 第31-32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模糊非相关鉴别C-均值聚类模型对茶叶品种的分类研究 | 第33-46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试验材料及方案 | 第34-39页 |
3.2.1 试验材料 | 第34-35页 |
3.2.2 试验检测仪器 | 第35页 |
3.2.3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采集 | 第35-36页 |
3.2.4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预处理 | 第36-37页 |
3.2.5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主成分分析 | 第37-38页 |
3.2.6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模糊线性判别分析 | 第38-39页 |
3.3 模糊非相关鉴别C-均值聚类模型建立 | 第39-4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2-45页 |
3.4.1 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4.2 聚类收敛状况分析 | 第43-44页 |
3.4.3 茶叶种类判别方法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模糊鉴别C-均值聚类模型对茶叶品种的分类研究 | 第46-52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模糊鉴别C-均值聚类模型建立 | 第46-4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0页 |
4.3.1 实验结果 | 第48-49页 |
4.3.2 FDCM方法的聚类准确率变化情况 | 第49页 |
4.3.3 茶叶种类判别方法 | 第49-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模糊鉴别KOHONEN聚类网络模型对茶叶品种的分类研究 | 第52-59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建模方法 | 第52-53页 |
5.3 茶叶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模糊聚类模型建立 | 第53-58页 |
5.3.1 模糊Kohonen聚类网络模型建立 | 第54-55页 |
5.3.2 模糊鉴别Kohonen聚类网络模型 | 第55-56页 |
5.3.3 结果和讨论 | 第56-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总结 | 第59页 |
6.2 展望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