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摘要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6-3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31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31-36页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36-3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第2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 | 第40-83页 |
2.1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相关概念 | 第40-46页 |
2.1.1 意识 | 第40-41页 |
2.1.2 意识形态 | 第41-45页 |
2.1.3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 | 第45-46页 |
2.2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第46-74页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47-51页 |
2.2.2 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51-58页 |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意识形态思想 | 第58-74页 |
2.3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第74-83页 |
2.3.1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机遇 | 第74-77页 |
2.3.2 当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 | 第77-79页 |
2.3.3 加强与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 | 第79-83页 |
第3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83-125页 |
3.1 突出意识形态的战略地位 | 第83-90页 |
3.1.1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 第83-85页 |
3.1.2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 第85-86页 |
3.1.3 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 第86-87页 |
3.1.4 事关旗帜和道路 | 第87-88页 |
3.1.5 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 | 第88-89页 |
3.1.6 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 | 第89-90页 |
3.2 指明意识形态工作的职责使命 | 第90-98页 |
3.2.1 实现"两个巩固" | 第90-91页 |
3.2.2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 第91-93页 |
3.2.3 宣传与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第93-94页 |
3.2.4 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 第94-95页 |
3.2.5 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第95-96页 |
3.2.6 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 第96-98页 |
3.3 明确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针原则 | 第98-106页 |
3.3.1 摆正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 第98-101页 |
3.3.2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第101-102页 |
3.3.3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 第102-103页 |
3.3.4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 第103-105页 |
3.3.5 把握好时、度、效 | 第105-106页 |
3.4 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责任 | 第106-112页 |
3.4.1 坚持全党动手、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 | 第107-108页 |
3.4.2 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 第108-109页 |
3.4.3 提升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 第109-111页 |
3.4.4 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 第111-112页 |
3.5 规划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领域 | 第112-118页 |
3.5.1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 | 第112-113页 |
3.5.2 新闻舆论工作领域 | 第113-114页 |
3.5.3 网络虚拟空间领域 | 第114-115页 |
3.5.4 文艺工作领域 | 第115-116页 |
3.5.5 宗教工作领域 | 第116-117页 |
3.5.6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域 | 第117-118页 |
3.6 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路径选择 | 第118-125页 |
3.6.1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 第118-119页 |
3.6.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 第119-120页 |
3.6.3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 第120-121页 |
3.6.4 坚持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 第121-122页 |
3.6.5 加快培养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 | 第122-123页 |
3.6.6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 第123-125页 |
第4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核心意蕴 | 第125-152页 |
4.1 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 | 第125-130页 |
4.1.1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第125-126页 |
4.1.2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 第126-128页 |
4.1.3 阐释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128-129页 |
4.1.4 明确提出"两个不能否定" | 第129-130页 |
4.2 系统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 第130-135页 |
4.2.1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 第130-131页 |
4.2.2 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 | 第131-133页 |
4.2.3 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布局 | 第133-134页 |
4.2.4 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 第134-135页 |
4.3 将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 第135-140页 |
4.3.1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 第136-137页 |
4.3.2 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 第137-138页 |
4.3.3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 | 第138-139页 |
4.3.4 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保障 | 第139-140页 |
4.4 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 第140-145页 |
4.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 第140-142页 |
4.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灵魂和重点 | 第142-143页 |
4.4.3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 第143-144页 |
4.4.4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第144-145页 |
4.5 以"四个全面"全新战略布局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保障 | 第145-152页 |
4.5.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保障 | 第146-147页 |
4.5.2. 全面深化改革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动力保障 | 第147-148页 |
4.5.3. 全面依法治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法制保障 | 第148-149页 |
4.5.4 全面从严治党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组织保障 | 第149-152页 |
第5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52-170页 |
5.1 工作导向上的问题性 | 第152-156页 |
5.1.1 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 | 第152-153页 |
5.1.2 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153-155页 |
5.1.3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 | 第155-156页 |
5.2 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 | 第156-160页 |
5.2.1 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 第156-158页 |
5.2.2 注重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 第158-159页 |
5.2.3 牢固树立人民的主体地位 | 第159-160页 |
5.3 视野考量上的全面性 | 第160-165页 |
5.3.1 全面把握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关联及其演进历程 | 第161-162页 |
5.3.2 全面考察干扰主流意识形态的因素及其危害 | 第162-164页 |
5.3.3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全局上把握意识形态建设 | 第164-165页 |
5.4 思维选择上的历史性 | 第165-170页 |
5.4.1 从历史发展脉络把握意识形态建设 | 第165-166页 |
5.4.2 注重对重大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评价 | 第166-168页 |
5.4.3 对意识形态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把握 | 第168-170页 |
第6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70-188页 |
6.1 提供意识形态研究科学指南 | 第170-174页 |
6.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 第170-172页 |
6.1.2 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着力点 | 第172-173页 |
6.1.3 拓宽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视界 | 第173-174页 |
6.2 开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境界 | 第174-179页 |
6.2.1 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第175-176页 |
6.2.2 引领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良性发展 | 第176-177页 |
6.2.3 巩固了党执政的精神基础和执政根基 | 第177-179页 |
6.3 打开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 | 第179-183页 |
6.3.1 深化了意识形态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 第179-180页 |
6.3.2 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 第180-182页 |
6.3.3 维护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 | 第182-183页 |
6.4 彰显意识形态建设的世界意义 | 第183-188页 |
6.4.1 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自信 | 第183-185页 |
6.4.2 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 | 第185-186页 |
6.4.3 鼓舞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 第186-188页 |
结语 | 第188-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206-207页 |
致谢 | 第207-210页 |
作者简介 | 第2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