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缝洞型碳酸盐岩构造及开发特征 | 第11-12页 |
1.2.2 注气开发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缝洞型油藏流体流动规律及模拟器特征研究 | 第16-29页 |
2.1 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理论研究 | 第16-22页 |
2.1.1 缝洞型介质单相流动数学模型 | 第16-17页 |
2.1.2 缝洞型介质气液两相流动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2.1.3 气体管流理论研究 | 第18-22页 |
2.2 模拟器特征及最小混相压力计算 | 第22-27页 |
2.2.1 组分模型特征 | 第22-23页 |
2.2.2 最小混相压力预测中平滑参数确定 | 第23-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缝洞型油藏均衡驱替方法开采机理研究 | 第29-52页 |
3.1 考虑重力条件下一维气驱数值模拟 | 第29-38页 |
3.1.1 定压条件下一维气驱数值模拟 | 第29-33页 |
3.1.2 定流量条件下一维气驱数值模拟 | 第33-36页 |
3.1.3 洞穴大小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 二维平面气驱数值模拟 | 第38-47页 |
3.2.1 简单二维缝洞网络模型数值模拟 | 第38-42页 |
3.2.2 气驱横向均衡驱替准数 | 第42-44页 |
3.2.3 复杂二维缝洞网络模型数值模拟 | 第44-47页 |
3.3 多层缝洞组合气驱数值模拟 | 第47-51页 |
3.3.1 气驱纵向均衡驱替准数 | 第47-49页 |
3.3.2 多层缝洞组合均衡驱替数值模拟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碳酸盐岩油藏数值模拟及注气开发技术政策 | 第52-77页 |
4.1 碳酸盐缝洞类型油藏地质建模 | 第52-57页 |
4.1.1 缝洞油藏概念模型 | 第52-53页 |
4.1.2 三维构造建模 | 第53-54页 |
4.1.3 基于岩溶相控的缝洞系统模型 | 第54-55页 |
4.1.4 基于相控的油藏属性模型 | 第55-57页 |
4.2 数值模拟模型参数谱系 | 第57-59页 |
4.3 模拟器选择 | 第59-60页 |
4.3.1 模拟器选择 | 第59-60页 |
4.3.2 数值模拟模型参数设置 | 第60页 |
4.3.3 数值模拟PVTi数据拟合 | 第60页 |
4.4 模拟方案 | 第60-62页 |
4.4.1 洞穴(裂缝孔洞)-裂缝-裂缝孔洞(洞穴)连通型 | 第60-61页 |
4.4.2 洞穴-裂缝-洞穴连通型 | 第61-62页 |
4.5 注气开发技术政策 | 第62-75页 |
4.5.1 水驱后剩余油分布 | 第62-64页 |
4.5.2 地层非均质性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3 注入方式 | 第65-66页 |
4.5.4 注入介质 | 第66-68页 |
4.5.5 注气时机 | 第68-70页 |
4.5.6 注气速度 | 第70-71页 |
4.5.7 总注气量 | 第71-72页 |
4.5.8 注采比 | 第72-73页 |
4.5.9 焖井时间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结论及认识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