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综述一 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12-27页 |
1 冠心病的概念及分类 | 第12页 |
2 冠心病心绞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2-13页 |
3 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 | 第13页 |
4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 第13-16页 |
4.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 第13-14页 |
4.2 免疫和炎症反应 | 第14页 |
4.3 氧化应激 | 第14页 |
4.4 心肌缺血预适应与缺血后适应 | 第14-15页 |
4.5 细胞凋亡 | 第15页 |
4.6 血小板激活 | 第15-16页 |
5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评估的常用指标 | 第16-23页 |
5.1 静息心电图和心电图运动试验 | 第16-17页 |
5.2 心脏多普勒超声 | 第17-18页 |
5.3 冠脉CT、冠状动脉造影 | 第18页 |
5.4 动态心电图 | 第18-19页 |
5.5 心冲击图检查 | 第19-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7页 |
综述二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27-37页 |
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与历史沿革 | 第27页 |
2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7-29页 |
3 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分型的研究 | 第29-30页 |
3.1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 | 第29-30页 |
3.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型与冠脉造影的关系 | 第30页 |
4 胸痹中医辨证治疗 | 第30-33页 |
4.1 血瘀胸痹论治 | 第30-31页 |
4.2 阳虚胸痹论治 | 第31页 |
4.3 痰凝胸痹论治 | 第3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7-54页 |
前言 | 第37-38页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38-42页 |
1 病例来源 | 第38页 |
2 诊断标准 | 第38-40页 |
2.1 冠心病心绞痛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38页 |
2.2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诊断标准 | 第38-39页 |
2.3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2.4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2.5 退出标准 | 第39-4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40-42页 |
3.1 辨证分型 | 第40页 |
3.2 分组方法 | 第40页 |
3.3 检查方法 | 第40-41页 |
3.3.1 一般情况记录 | 第40页 |
3.3.2 实验室检査 | 第40页 |
3.3.3 超声心动图检査 | 第40页 |
3.3.4 心冲击图检査 | 第40-41页 |
3.3.5 冠脉造影检査 | 第41页 |
3.4 观察指标 | 第41页 |
3.5 疗效评价 | 第41页 |
3.6 统计学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51页 |
1 一般病史资料分析 | 第42-45页 |
1.1 性别分布 | 第42-43页 |
1.2 年龄分布 | 第43-45页 |
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心冲击图主要指标比较 | 第45-47页 |
2.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HI间期比较 | 第45页 |
2.2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IJ间期比较 | 第45-46页 |
2.3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JK间期比较 | 第46页 |
2.4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RJ间期比较 | 第46页 |
2.5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RI间期比较 | 第46页 |
2.6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HI波幅比较 | 第46页 |
2.7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IJ波幅比较 | 第46-47页 |
2.8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支架术前、术后JK波幅比较 | 第47页 |
3 冠心病心绞痛各中医证型心冲击图主要指标比较 | 第47-51页 |
3.1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tIJ值的比较 | 第47-48页 |
3.2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tJK值的比较 | 第48-49页 |
3.3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tRJ值的比较 | 第49-50页 |
3.4 不同中医证型组间tHI值的比较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