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淮猪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五、研究路线 | 第16-18页 |
第—章 苏淮猪历史与价值 | 第18-28页 |
第一节 苏淮猪的发展历史 | 第18-22页 |
一、淮猪的起源 | 第18-19页 |
二、新淮猪的育种历史 | 第19-20页 |
三、苏淮猪的育种历史 | 第20-22页 |
第二节 苏淮猪的利用价值 | 第22-28页 |
一、营养价值 | 第22-25页 |
二、经济价值 | 第25-26页 |
三、饲养价值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苏淮猪产业发展现状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苏淮猪育种养殖现状 | 第28-31页 |
一、苏淮猪育种养殖规模 | 第28-30页 |
二、苏淮猪育种养殖特点 | 第30-31页 |
第二节 苏淮猪屠宰加工现状 | 第31-33页 |
一、苏淮猪屠宰加工规模 | 第31-32页 |
二、苏淮猪屠宰加工方法 | 第32-33页 |
第三节 苏淮猪产品销售现状 | 第33-36页 |
一、苏淮猪产品销售量 | 第33-34页 |
二、苏淮猪产品销售渠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苏淮猪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6页 |
第一节 政府支持不足 | 第36-37页 |
一、政策支持引导不足 | 第36页 |
二、政府投资少 | 第36-37页 |
第二节 企业“散、小、乱 | 第37-41页 |
一、淮阴种猪场 | 第37-39页 |
二、其它经营企业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市场监管不严 | 第41-42页 |
一、缺乏苏淮猪产业标准 | 第41页 |
二、山寨“苏淮猪”层出不穷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品牌建设不力 | 第42-46页 |
一、媒介利用率较低 | 第42-43页 |
二、市场显示度较低 | 第43-44页 |
三、消费者购买意愿不强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苏淮猪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 第46-58页 |
第一节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 第46-48页 |
一、政策支持 | 第46-47页 |
二、资金投入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完善种猪场建设 | 第48-50页 |
一、改革种猪场体制 | 第48-49页 |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页 |
三、持续育种工作 | 第49-50页 |
第三节 加强市场监管 | 第50-52页 |
一、出台产业标准 | 第50-52页 |
二、打击山寨行为 | 第52页 |
第四节 加强品牌建设 | 第52-54页 |
一、提高品牌知名度 | 第52-53页 |
二、建立企业核心价值观 | 第53-54页 |
第五节 大力开发利用苏淮猪文化资源 | 第54-58页 |
一、猪文化的定位与开发 | 第55-56页 |
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 | 第56页 |
三、开发饮食文化资源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1 | 第64-66页 |
附录2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