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3页 |
第一章 在学术史的脉络里看中国社会史研究 | 第23-39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23-36页 |
第二节 本文方法与思路 | 第36-39页 |
第二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辟、衰落与复兴 | 第39-84页 |
第一节 新史学倡导及实践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开辟 | 第39-48页 |
一、"新史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孕育 | 第40-43页 |
二、中国社会史论战与早期社会史研究 | 第43-45页 |
三、唯物史观派的史学实践与早期社会史研究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学术政治化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衰落 | 第48-59页 |
一、政治变动与"新史学"传统的衰微 | 第49-53页 |
二、农战史研究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畸形存在 | 第53-57页 |
三、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对于社会史研究的保存 | 第57-59页 |
第三节 "把历史的内容还给历史":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复兴 | 第59-74页 |
一、"史学危机"与历史研究路径的选择 | 第59-62页 |
二、社会科学传统的重建 | 第62-65页 |
三、"文化热"与文化史研究的开展 | 第65-67页 |
四、海外学术输入与中国学术研究路径的多元化 | 第67-72页 |
五、社会史研究路径的再选择 | 第72-74页 |
第四节 理论建构: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主题 | 第74-84页 |
一、各自表述与渐聚共识:社会史是什么 | 第74-78页 |
二、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78-82页 |
三、社会结构研究:80年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核心 | 第82-84页 |
第三章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第84-118页 |
第一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兴起背景及原因 | 第84-92页 |
一、后现代思潮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 第85-87页 |
二、年鉴学派对于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推动 | 第87-89页 |
三、美日汉学实践与中国社会史研究范式转换 | 第89-91页 |
四、区域研究的中国历史脉络 | 第91-92页 |
第二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92-101页 |
一、何谓区域社会史? | 第93-96页 |
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对象 | 第96-98页 |
三、划分区域的标准 | 第98-100页 |
四、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方法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01-109页 |
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第101-105页 |
二、"进村找庙,进庙抄碑" | 第105-106页 |
三、"鸡零狗碎的社会史" | 第106-109页 |
第四节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走向 | 第109-118页 |
一、跨区域研究 | 第110-112页 |
二、区域比较研究 | 第112-114页 |
三、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 第114-118页 |
第四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史人类学转向 | 第118-173页 |
第一节 历史人类学的形成 | 第121-137页 |
一、人类学界的历史传统 | 第122-130页 |
二、史学界的人类学关注 | 第130-134页 |
三、历史人类学研究取向的形成 | 第134-137页 |
第二节 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137-150页 |
一、重视结构分析 | 第137-140页 |
二、"长时段"与"变迁"的结合 | 第140-142页 |
三、文化视野 | 第142-143页 |
四、底层社会研究 | 第143-145页 |
五、微观社会研究 | 第145-147页 |
六、田野调查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历史人类学与中国社会史研究:以宗族研究为例 | 第150-160页 |
一、现代化视角下的中国宗族研究 | 第150-154页 |
二、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中国宗族研究 | 第154-158页 |
三、中国宗族研究面临进一步突破 | 第158-160页 |
第四节 中国历史人类学面临的挑战 | 第160-173页 |
一、西方理论中国化的困境 | 第161-164页 |
二、田野作业的限度 | 第164-166页 |
三、历史学本位的丧失 | 第166-168页 |
四、边缘与中心的矛盾 | 第168-169页 |
五、小地方大历史的困惑 | 第169-170页 |
六、结构分析的局限 | 第170-173页 |
第五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 | 第173-215页 |
第一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中的社会文化史取向 | 第173-195页 |
一、社会文化史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 第174-178页 |
二、社会文化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178-185页 |
三、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实践与成就 | 第185-192页 |
四、社会文化史研究受到的制约 | 第192-195页 |
第二节 从社会生活实践到日常生活研究 | 第195-206页 |
一、中国社会史中的社会生活研究 | 第195-199页 |
二、日常生活研究的展开 | 第199-204页 |
三、日常生活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前景 | 第204-206页 |
第三节 后现代冲击与"新社会史"研究 | 第206-215页 |
一、"新社会史"研究的兴起 | 第206-208页 |
二、"新社会史"研究的特色 | 第208-213页 |
三、"新社会史"研究面临的挑战 | 第213-215页 |
第六章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分化与整合:以学派为中心(代结语) | 第215-230页 |
第一节 学派化的趋势与学派的形成 | 第215-221页 |
一、华南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第215-217页 |
二、形成中的华北学派 | 第217-220页 |
三、徽州学派的坚持与发展 | 第220-221页 |
第二节 "学派"之间的分化与整合 | 第221-224页 |
第三节 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未来趋势 | 第224-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46页 |
致谢 | 第246-2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8-2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