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23页 |
1.1 异族效应的普遍性 | 第12-14页 |
1.1.1 不同文化群体的异族效应 | 第12-13页 |
1.1.2 不同任务类型 | 第13-14页 |
1.2 理论背景 | 第14-17页 |
1.2.1 知觉经验理论 | 第14-15页 |
1.2.2 社会认知理论 | 第15页 |
1.2.3 跨文化面孔识别的加工方式 | 第15-17页 |
1.3 跨文化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 | 第17-23页 |
1.3.1 面孔整体作为兴趣区 | 第18-19页 |
1.3.2 眼睛、鼻子和嘴兴趣区 | 第19-21页 |
1.3.3 面孔左、右两侧兴趣区 | 第21-23页 |
2 问题提出及研究方案 | 第23-27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23-26页 |
2.2 研究方案 | 第26-27页 |
3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4 研究一:汉族、藏族和回族面孔识别的偏侧化特点 | 第28-38页 |
4.1 实验1:汉族和藏族面孔识别的偏侧化特点 | 第28-33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28页 |
4.1.2 方法 | 第28-29页 |
4.1.3 结果 | 第29-30页 |
4.1.4 讨论 | 第30-33页 |
4.2 实验2:汉族和回族面孔识别的偏侧化特点 | 第33-38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4.2.2 方法 | 第33-34页 |
4.2.3 结果 | 第34-35页 |
4.2.4 讨论 | 第35-38页 |
5 研究二:藏、汉、回民族个体面孔识别偏侧化在面孔特征上的特点 | 第38-50页 |
5.1 实验3:藏族和汉族面孔识别偏侧化在面孔特征上的特点 | 第38-44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5.1.2 方法 | 第38-39页 |
5.1.3 结果 | 第39-41页 |
5.1.4 讨论 | 第41-44页 |
5.2 实验4:回族和汉族面孔识别偏侧化在面孔特征上的注视特点 | 第44-50页 |
5.2.1 实验目的 | 第44页 |
5.2.2 方法 | 第44-45页 |
5.2.3 结果 | 第45-47页 |
5.2.4 讨论 | 第47-50页 |
6 总讨论 | 第50-52页 |
7 结论 | 第52-53页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件1.藏族、汉族和回族面孔表情数据库的编制 | 第64-69页 |
1 初次评定 | 第64-66页 |
1.1 方法 | 第64-65页 |
1.1.1 被试 | 第64页 |
1.1.2 设备 | 第64页 |
1.1.3 程序 | 第64-65页 |
1.2 结果 | 第65-66页 |
2 二次评定 | 第66-69页 |
2.1 方法 | 第66页 |
2.1.1 被试 | 第66页 |
2.1.2 材料 | 第66页 |
2.1.3 程序 | 第66页 |
2.2 结果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