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弯曲河流形态特征及牛轭湖演变规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黄河源沿程弯曲河流的形态特征差异性 | 第18-29页 |
2.1 黄河源弯曲河流分布 | 第18-22页 |
2.1.1 河道平均弯曲度 | 第18-19页 |
2.1.2 弯曲河流与弯曲河群 | 第19-20页 |
2.1.3 黄河沿程河曲带分析 | 第20-22页 |
2.2 弯曲河流与牛轭湖的关系 | 第22-24页 |
2.2.1 牛轭湖分布概况 | 第22-23页 |
2.2.2 牛轭湖与弯曲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2.3 植被对黄河源弯曲河群的影响 | 第24-27页 |
2.3.1 植被与河颈关系 | 第24-26页 |
2.3.2 植被变化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河谷限制对弯曲河流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29-40页 |
3.1 弯曲河流河道所受限制的分类 | 第29-31页 |
3.2 三类河道的形态特征 | 第31-36页 |
3.2.1 裁弯变化速率 | 第32-33页 |
3.2.2 弯曲度差异 | 第33-34页 |
3.2.3 弯头角的角方差 | 第34-36页 |
3.3 地质因素的实地考察与分析 | 第36-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若尔盖黑河的牛轭湖沿程变化与形态特征 | 第40-51页 |
4.1 黑河概况及其河曲带 | 第40-41页 |
4.2 牛轭湖形态分类及数量 | 第41-44页 |
4.3 黑河牛轭湖形态分析 | 第44-48页 |
4.3.1 形态统计规律分析 | 第44-46页 |
4.3.2 形态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46-48页 |
4.4 黑河流域的自然裁弯 | 第48-5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牛轭湖进口段概化模型 | 第51-65页 |
5.1 概化模型建立 | 第51-57页 |
5.2 主要参数选取与分析 | 第57-62页 |
5.2.1 新原河道的分流角 | 第58-59页 |
5.2.2 不同沙栓长度 | 第59-60页 |
5.2.3 不同上游来沙量 | 第60-62页 |
5.3 模型验证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牛轭湖出口段数值模拟 | 第65-84页 |
6.1 数值模拟基本原理 | 第65-68页 |
6.1.1 三维浅水控制方程 | 第65-67页 |
6.1.2 泥沙模块基本方程 | 第67页 |
6.1.3 网格划分 | 第67-68页 |
6.1.4 定解条件 | 第68页 |
6.2 模型参数以及结果验证 | 第68-78页 |
6.2.1 进口沙栓形成前流场验证 | 第68-72页 |
6.2.2 进口沙栓形成后流场验证 | 第72-75页 |
6.2.3 出口沙栓淤积过程验证 | 第75-78页 |
6.3 主要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78-83页 |
6.3.1 不同中值粒径的影响 | 第79-80页 |
6.3.2 不同流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6.3.3 不同上游来沙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7.1 结论 | 第84-85页 |
7.2 创新点 | 第85页 |
7.3 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