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封禅文学研究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绪论 | 第15-33页 |
一、封禅文学的界定 | 第17-21页 |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三、研究唐、宋封禅文学的必要性 | 第24-29页 |
四、本文所运用的理论方法 | 第29-33页 |
第一章 唐前封禅与封禅文学回顾 | 第33-68页 |
第一节 封禅礼仪与皇权强化 | 第34-44页 |
一、巡狩与祭天 | 第34-38页 |
二、秦始皇封禅活动 | 第38-39页 |
三、汉代封禅活动 | 第39-43页 |
四、秦汉封禅的政治文化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封禅议 | 第44-50页 |
一、朝堂之议 | 第44-47页 |
二、文人之议 | 第47-50页 |
第三节 唐前封禅文学回顾 | 第50-68页 |
一、唐前封禅文学的体裁 | 第51-59页 |
二、唐前封禅文学的内容 | 第59-63页 |
三、唐前封禅文学的影响 | 第63-65页 |
四、《文心雕龙》封禅篇分析 | 第65-68页 |
第二章 唐代封禅与文学“生产” | 第68-139页 |
第一节 唐代封禅典礼之举行 | 第68-81页 |
一、唐太宗封禅之议 | 第69-74页 |
二、唐高宗封禅之举 | 第74-77页 |
三、唐玄宗封禅大典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封禅举行前之“表”“诏”“议” | 第81-91页 |
一、“表” | 第81-87页 |
二、“诏” | 第87-89页 |
三、“议” | 第89-91页 |
第三节 封禅礼仪上的“乐章”、“玉册” | 第91-101页 |
一、乐章声诗 | 第91-97页 |
二、玉牒文、玉册文 | 第97-101页 |
第四节 封禅仪式后之“颂”、“铭” | 第101-117页 |
一、张说《大唐封祀坛颂》 | 第102-106页 |
二、苏颋《封东岳朝觐颂》 | 第106-112页 |
三、唐玄宗《纪泰山铭》 | 第112-117页 |
第五节 唐代封禅文学“生产”机制 | 第117-129页 |
一、献书 | 第118-122页 |
二、制举 | 第122-129页 |
第六节 唐代封禅文学之“消费”与影响 | 第129-139页 |
一、唐代封禅文学“消费” | 第129-132页 |
二、唐代封禅文学之影响 | 第132-139页 |
第三章 宋代封禅与文学“生产” | 第139-200页 |
第一节 宋真宗封禅典礼之举行 | 第139-146页 |
一、宋真宗“封禅” | 第141-144页 |
二、唐宋封禅时代背景与意义之比较 | 第144-146页 |
第二节 真宗封禅之“表”“诏”“乐章”“玉册” | 第146-164页 |
一、真宗封禅前之“表”“诏” | 第146-152页 |
二、封禅仪式上的乐章、玉册文、鼓吹 | 第152-164页 |
第三节 封禅仪式后之“颂”、“铭” | 第164-183页 |
一、“颂” | 第165-172页 |
二、铭 | 第172-174页 |
三、唐、宋封禅后“颂”之比较 | 第174-183页 |
第四节 宋真宗封禅文学“生产”机制 | 第183-187页 |
第五节 真宗封禅文学之“消费”与影响 | 第187-200页 |
一、真宗封禅文学“消费” | 第187-192页 |
二、真宗封禅文学之影响 | 第192-200页 |
第四章 唐、宋封禅文学的时代特征与价值 | 第200-240页 |
第一节 封禅文学的“唐音”与“宋调” | 第200-213页 |
一、唐代封禅文学的时代特征 | 第201-209页 |
二、宋代封禅文学的时代特征 | 第209-213页 |
第二节 封禅文学“唐音”“宋调”之形成原因 | 第213-221页 |
一、封禅文学“唐音”形成原因 | 第213-218页 |
二、封禅文学“宋调”形成原因 | 第218-221页 |
第三节 唐、宋封禅文学的文化传承价值 | 第221-230页 |
一、唐、宋封禅文学的礼乐价值 | 第222-227页 |
二、唐、宋封禅文学的民俗价值 | 第227-230页 |
第四节 唐、宋封禅文学的文学价值 | 第230-240页 |
一、唐、宋封禅文学的文学价值 | 第230-236页 |
二、对唐、宋封禅文学的评价 | 第236-240页 |
结语 | 第240-242页 |
附表一:唐代封禅文学作品一览表 | 第242-246页 |
附表二:宋代封禅文学作品一览表 | 第246-251页 |
参考文献 | 第251-259页 |
后记 | 第259-2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