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论文--环境保护法论文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4页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第9页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1 国内研究综述第10-11页
        1.3.2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2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页
        1.4.1 研究内容第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页
    1.5 论文研究的逻辑框架第12-14页
2.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概述第14-22页
    2.1 环境纠纷的概念与特殊性第14-15页
        2.1.1 环境纠纷的概念第14页
        2.1.2 我国环境纠纷的特殊性第14-15页
    2.2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基本原理与内在价值第15-16页
        2.2.1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基本原理第15页
        2.2.2 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内在价值第15-16页
    2.3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内涵与优越性第16-18页
        2.3.1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内涵第16页
        2.3.2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优越性第16-18页
    2.4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完善基础第18-22页
        2.4.1 现实需要——我国环境纠纷发展趋势及特点第18-19页
        2.4.2 实践基础——诉讼解决环境纠纷的不足之处第19-21页
        2.4.3 思想基础——贵和尚中思想的潜移默化第21-22页
3.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2-31页
    3.1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现状第22-25页
        3.1.1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立法现状第22页
        3.1.2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运行现状第22-25页
    3.2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主要问题第25-29页
        3.2.1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公正性与效力的保障性不足第25-26页
        3.2.2 我国行政性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纠纷解决成本增加第26页
        3.2.3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各具体方式存在的问题第26-29页
    3.3 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与诉讼方式的衔接不良第29-31页
4. 域外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考察及启示第31-37页
    4.1 调解为主的美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第31-33页
        4.1.1 美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发展概况第31页
        4.1.2 协商方式第31-32页
        4.1.3 调解方式第32页
        4.1.4 仲裁方式第32页
        4.1.5 中立专家事实调查第32-33页
    4.2 行政处理为主的日本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第33-34页
        4.2.1 日本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发展概述第33页
        4.2.2 行政处理制度第33-34页
        4.2.3 公害纠纷行政处理配套制度第34页
    4.3 其他国家的特色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方式第34-35页
        4.3.1 韩国环境纠纷调解制度第34-35页
        4.3.2 英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鼓励制度第35页
    4.4 域外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对我国的启示第35-37页
5. 完善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建议第37-44页
    5.1 完善我国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应遵循的原则第37-38页
        5.1.1 环境公益优先原则第37页
        5.1.2 尊重当事人选择权原则第37-38页
        5.1.3 合情与合法并行原则第38页
    5.2 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具体制度完善路径第38-42页
        5.2.1 以环境协议促进协商方式发展第38-39页
        5.2.2 以人民调解、民间调解组织建设促进民间调解多元化发展第39-40页
        5.2.3 以设立专门环境仲裁庭推进环境仲裁制度构建第40页
        5.2.4 以专项立法促进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效用发挥第40-42页
        5.2.5 以内外部运行环境的改善推动环境信访方式的健全第42页
    5.3 建立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与环境诉讼的有效衔接第42-44页
        5.3.1 一定范围内设立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先行制度第43页
        5.3.2 强化法院对环境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的效力支持与审查监督第43-44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4-45页
致谢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苯胺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质研究
下一篇:物料衡算法为基础的环保税纳税研究--以NR火电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