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1 导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小额贷款的含义 | 第10页 |
1.2.2 小额贷款的产生 | 第10-11页 |
1.2.3 小额贷款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4 小额贷款对收入影响的研究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4 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小额贷款及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2.1 小额贷款的定义 | 第15页 |
2.2 小额贷款的特征 | 第15-16页 |
2.2.1 特定的目标群体 | 第15页 |
2.2.2 灵活的贷款方式 | 第15页 |
2.2.3 低额的交易成本 | 第15-16页 |
2.2.4 公益的运营目的 | 第16页 |
2.3 扶贫小额贷款与商业性小额贷款 | 第16页 |
2.4 小额贷款的理论依据 | 第16-17页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页 |
2.4.2 小农经济理论 | 第16-17页 |
2.4.3 传统农业融资理论 | 第17页 |
2.4.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17页 |
2.5 小额贷款对农户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17-19页 |
3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现状 | 第19-27页 |
3.1 山西省乡宁县经济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1.1 山西省乡宁县基本县情 | 第19页 |
3.1.2 山西省乡宁县经济状况 | 第19-20页 |
3.2 山西省乡宁县贫困户现状 | 第20-24页 |
3.2.1 贫困户收入水平 | 第20-21页 |
3.2.2 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 第21页 |
3.2.3 贫困户类型 | 第21-22页 |
3.2.4 贫困户分布 | 第22-24页 |
3.3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主体发展现状 | 第24页 |
3.4 调研说明与样本选取 | 第24-25页 |
3.5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状况 | 第25-27页 |
3.5.1 发放对象与发放程序 | 第25页 |
3.5.2 额度、期限、利率 | 第25-26页 |
3.5.3 覆盖面 | 第26页 |
3.5.4 贷款用途 | 第26-27页 |
4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5页 |
4.1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4.1.1 收入水平 | 第27-28页 |
4.1.2 受教育程度 | 第28-29页 |
4.1.3 年龄状况 | 第29-30页 |
4.1.4 非农劳动力比例 | 第30-31页 |
4.1.5 耕地面积 | 第31-32页 |
4.2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的影响效应分析 | 第32-35页 |
4.2.1 变量选取 | 第32页 |
4.2.2 模型构建 | 第32-33页 |
4.2.3 实证分析 | 第33-34页 |
4.2.4 结果说明 | 第34-35页 |
5 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 第35-40页 |
5.1 贷款政策不完善 | 第36页 |
5.1.1 贷款利率与贫困户收入水平不符 | 第36页 |
5.1.2 还款期限与贫困户收入周期不符 | 第36页 |
5.1.3 贷款额度与贫困户需求不符 | 第36页 |
5.1.4 贷款用途与贫困户意愿不符 | 第36页 |
5.2 市场信息不对称 | 第36-37页 |
5.2.1 供求不均衡 | 第36-37页 |
5.2.2 限制条件较多 | 第37页 |
5.2.3 信息不对等 | 第37页 |
5.3 贷款机制不灵活 | 第37-38页 |
5.3.1 保险缺位 | 第37页 |
5.3.2 风险补偿不及时 | 第37-38页 |
5.3.3 信用环境较差 | 第38页 |
5.4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健全 | 第38-39页 |
5.4.1 贷款行为与支农要求不匹配 | 第38页 |
5.4.2 经营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 第38页 |
5.4.3 扶贫小额贷款用途的不确定性 | 第38-39页 |
5.4.4 缺乏完善的扶贫小额贷款信用风险机制 | 第39页 |
5.5 贫困户发展基础不佳 | 第39-40页 |
5.5.1 受教育水平较低 | 第39页 |
5.5.2 年龄结构不合理 | 第39页 |
5.5.3 思想观念较落后 | 第39页 |
5.5.4 劳动技能单 | 第39-40页 |
6 完善山西省乡宁县扶贫小额贷款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6.1 加大扶贫小额贷款推广力度 | 第40页 |
6.2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页 |
6.3 改良扶贫小额贷款机制 | 第40-41页 |
6.3.1 发挥货币工具激励作用 | 第40页 |
6.3.2 及时发放风险补偿金 | 第40-41页 |
6.3.3 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 | 第41页 |
6.4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 | 第41页 |
6.5 优化扶贫小额贷款的内部环境 | 第41-42页 |
6.5.1 明确扶贫小额贷款目标定位,降低贫困户贷款成本 | 第41页 |
6.5.2 延伸扶贫小额贷款支持领域,完善操作机制 | 第41-42页 |
6.5.3 建设信用管理机制,强化贷后监督 | 第42页 |
6.5.4 合理利用浮动利率,增加利率补贴 | 第42页 |
6.6 改善扶贫小额贷款的外部环境 | 第42-43页 |
6.6.1 提升扶贫小额贷款认知,加强扶贫小额贷款宣传 | 第42页 |
6.6.2 强化扶贫小额贷款引导,搭建多方协作平台 | 第42-43页 |
6.6.3 丰富贷款品种,推动模式创新 | 第43页 |
6.6.4 调整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 | 第43页 |
6.7 提升贫困户生产能力 | 第43-44页 |
6.7.1 转变思想观念 | 第43页 |
6.7.2 加大技能培训 | 第43页 |
6.7.3 加强指导监督 | 第43-44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Abstract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