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区划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区划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4 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相关工作进展 | 第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7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5 技术路线与主体框架 | 第17-19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5.2 研究主体框架 | 第18-1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区划与综合区划 | 第21页 |
2.1.2 区划与矿产资源区划 | 第21页 |
2.1.3 矿产资源区划与矿产资源综合区划 | 第21-22页 |
2.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目标与内涵 | 第22页 |
2.2.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总目标 | 第22页 |
2.2.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内涵 | 第22页 |
2.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理论框架 | 第22-25页 |
2.3.1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2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原则 | 第23-24页 |
2.3.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体系构架 | 第24页 |
2.3.4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二级区划指标体系及区划模型的构建 | 第26-42页 |
3.1 影响因素及其分析 | 第26-28页 |
3.1.1 资源基础 | 第26-27页 |
3.1.2 综合开发状况 | 第27页 |
3.1.3 生态基础 | 第27页 |
3.1.4 经济发展水平 | 第27-28页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8-33页 |
3.2.1 构建原则 | 第28-29页 |
3.2.2 指标体系 | 第29-33页 |
3.3 指标评价和分级方法 | 第33-39页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3-37页 |
3.3.2 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37-38页 |
3.3.3 综合指数的计算 | 第38页 |
3.3.4 指标分析与分级方法选择 | 第38-39页 |
3.4 区划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3.4.1 二级区划体系构建及依据 | 第39-40页 |
3.4.2 判断模型构建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 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二级区划指标评价 | 第42-74页 |
4.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42-45页 |
4.1.1 汉中市矿产资源现状 | 第42-43页 |
4.1.2 汉中市经济发展基础 | 第43-45页 |
4.1.3 汉中地区数据的主要来源 | 第45页 |
4.2 基于联合算法的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区划二级区划分级 | 第45-68页 |
4.2.1 资源基础评价与分级 | 第45-50页 |
4.2.2 综合开发状况评价与分级 | 第50-59页 |
4.2.3 生态基础评价与分级 | 第59-62页 |
4.2.4 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与分级 | 第62-65页 |
4.2.5 基于联合算法的区划判别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5-68页 |
4.3 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的二级区划分级 | 第68-70页 |
4.3.1 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介绍与实施步骤 | 第68-69页 |
4.3.2 改进的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结果 | 第69-70页 |
4.3.3 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分级结果分析 | 第70页 |
4.4 两种分区方法的比较与评价分析 | 第70-73页 |
4.4.1 两种方法比较分析 | 第70-72页 |
4.4.2 比较分析结论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及对策建议 | 第74-80页 |
5.1 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 | 第74-77页 |
5.1.1 最终矿产资源综合区划结果分析 | 第74页 |
5.1.2 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区划方案 | 第74-77页 |
5.2 汉中市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对策建议 | 第77-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6.1 结论 | 第80-8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