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姜黄素的研究概况 | 第11-17页 |
1.2.1 姜黄素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 第11页 |
1.2.2 姜黄素的结构和性质 | 第11-12页 |
1.2.3 姜黄素的抗肿瘤作用 | 第12-14页 |
1.2.4 姜黄素的剂型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 PLGA纳米粒的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1.3.1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PLGA的生物学特性 | 第17-18页 |
1.3.2 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3 PLGA纳米粒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1.4 微通道的应用研究 | 第21-24页 |
1.4.1 微反应器的特点 | 第21页 |
1.4.2 微通道法制备纳米粒 | 第21-24页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姜黄素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5-31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5页 |
2.2.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5-26页 |
2.2.3 HPLC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26页 |
2.2.4 专属性实验 | 第26页 |
2.2.5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6页 |
2.2.6 精密度考察 | 第26-27页 |
2.2.7 方法回收率测定 | 第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0页 |
2.3.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27页 |
2.3.2 专属性实验 | 第27-28页 |
2.3.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28-29页 |
2.3.4 精密度考察 | 第29-30页 |
2.3.5 回收率测定 | 第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姜黄素PLGA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 第31-45页 |
3.1 前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6页 |
3.2.1 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3.2.2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 | 第32-34页 |
3.2.3 包封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 第34页 |
3.2.4 微通道制备Cur-NPs的单因素实验 | 第34-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3.3.1 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36-37页 |
3.3.2 微通道单因素对Cur-NPs制备的影响 | 第37-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工艺优化及质量评价 | 第45-58页 |
4.1 前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4.2.2 响应面法优化微通道制备工艺 | 第46页 |
4.2.3 Cur-NPs的质量评价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响应面法优化微通道制备工艺 | 第47-51页 |
4.3.2 工艺验证及样品制备 | 第51页 |
4.3.3 Cur-NPs的质量评价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Cur-NPs药动学初步研究 | 第58-70页 |
5.1 前言 | 第5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8-62页 |
5.2.1 材料与仪器 | 第58-59页 |
5.2.2 体外释放 | 第59-60页 |
5.2.3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0-62页 |
5.2.4 荧光显微镜观察Cur-NPs的入胞情况 | 第6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5.3.1 体外释药 | 第62-64页 |
5.3.2 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64-68页 |
5.3.3 Cur-NPs的入胞效果 | 第68-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