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 创新处及完成的可能性 | 第13-14页 |
二、文化生态与档案文化 | 第14-20页 |
(一) 文化生态概述 | 第14-17页 |
1. 理论溯源 | 第14-15页 |
2. 定义综述 | 第15-16页 |
3. 属性特征 | 第16-17页 |
(二) 档案文化与文化生态的关系 | 第17-20页 |
1. 档案文化是其所处文化生态塑造的结果 | 第17-18页 |
2. 档案文化与其所处文化生态具有互动关系 | 第18-20页 |
三、中国传统档案文化的历史考察 | 第20-29页 |
(一) 春秋战国——原始积累与文化争鸣 | 第20-22页 |
1. 文书档案的演变 | 第20-21页 |
2. 档案官员专职化 | 第21页 |
3. 档案利用成绩斐然 | 第21-22页 |
(二) 两汉时期——鼓励献书与史学发展 | 第22-23页 |
1. 重视档案收集 | 第22页 |
2. 档案官员地位发生变化 | 第22页 |
3. 公文拟写与史学进步 | 第22-23页 |
(三) 魏晋时期——劫后余生与民间修史 | 第23-24页 |
1. 破坏与重视并存 | 第23页 |
2. 谱牒档案的兴起 | 第23-24页 |
3. 史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 第24页 |
(四) 隋唐时期——承前启后与大放异彩 | 第24-25页 |
1. 档案官吏地位的变化 | 第24-25页 |
2. 设馆修史与谱牒编纂 | 第25页 |
3. 建立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 | 第25页 |
(五) 两宋时期——规模空前与走向精密 | 第25-27页 |
1. 完备的档案管理体系 | 第26页 |
2. 档案利用成果显著 | 第26-27页 |
(六) 明清时期——文化劫难与封闭加剧 | 第27-29页 |
1. 档案管理组织严密 | 第27页 |
2. 管理不善弊病尽显 | 第27-28页 |
3. 史料编修规模空前 | 第28-29页 |
四、文化生态对传统档案文化的塑造 | 第29-40页 |
(一) 历史地理环境 | 第29-32页 |
1. 大陆-海岸型地缘关系为其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可能 | 第29-30页 |
2. 繁复的地形和完备的气候为其的多样化提供可能 | 第30-31页 |
3. 传统档案记录和反映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 | 第31-32页 |
(二) 农耕经济对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 | 第32-35页 |
1. “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直接影响其载体形式 | 第32-33页 |
2. 农耕社会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生动素材 | 第33-34页 |
3. 小农经济决定传统档案文化的“农业性格” | 第34-35页 |
(三)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传统档案文化的影响 | 第35-40页 |
1. 宗法制度控制传统档案文化的物化成果 | 第35-37页 |
2. 专制制度影响传统档案文化的行为方式 | 第37-38页 |
3. “家国同构”社会结构决定传统档案文化的伦理政治型范式 | 第38-40页 |
五、档案文化的继承与展望 | 第40-46页 |
(一) 传统档案文化在当下的理性继承 | 第40-41页 |
1. 保持集中统一格局 | 第40-41页 |
2. 继承编史修志传统 | 第41页 |
3. 更新“为政治服务”新内涵 | 第41页 |
(二) 新时期文化生态环境下档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41-46页 |
1. 全球变革趋势对档案文化开放与融合提出新的要求 | 第42-43页 |
2. 文化产业化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提出新的挑战 | 第43-44页 |
3. 人本社会对档案文化社会化程度提出新的目标 | 第44-46页 |
六、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