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普通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学论文--水生生物生态学和地理学论文

西太平洋原生生物生态特性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海洋微食物网概述第14-15页
    1.2 海洋原生生物概述第15-19页
    1.3 HNF和纤毛虫的时空分布特征第19-22页
    1.4 HNF和纤毛虫的研究概况第22-23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科学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2014年西太平洋不同深度浮游纤毛虫的群落结构特征第24-39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4-28页
        2.2.1 采样站位与方法第24-25页
        2.2.2 样品采集第25-26页
        2.2.3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第26-28页
    2.3 结果第28-37页
        2.3.1 温度第28-29页
        2.3.2 超微型生物丰度第29-30页
        2.3.3 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第30-31页
        2.3.4 纤毛虫粒径和体积的分布第31-33页
        2.3.5 纤毛虫群落结构第33-36页
        2.3.6 纤毛虫群落结构与温度和深度的相关性第36-37页
    2.4 讨论第37-38页
        2.4.1 纤毛虫丰度、生物量和种类数第37页
        2.4.2 纤毛虫粒径和体积第37页
        2.4.3 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及深度的关系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西太平洋原生生物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39-62页
    3.1 前言第39-4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3.2.1 站位第40页
        3.2.2 样品采集第40-41页
        3.2.3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第41-42页
    3.3 结果第42-57页
        3.3.1 环境参数第42-43页
        3.3.2 超微型生物丰度第43-44页
        3.3.3 主要原生生物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第44-46页
        3.3.4 HNF和PNE粒径的分布第46-47页
        3.3.5 纤毛虫口径、粒径及体积分布第47-50页
        3.3.6 纤毛虫种类与水团关系第50-53页
        3.3.7 原生生物丰度与深度关系第53-54页
        3.3.8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关系第54-57页
        3.3.9 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57页
    3.4 讨论第57-61页
        3.4.1 HNF、PNE和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第57-58页
        3.4.2 HNF、PNE和纤毛虫的粒径及纤毛虫口径第58-59页
        3.4.3 纤毛虫种类与水团的关系第59-60页
        3.4.4 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关系第60-61页
    3.5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西太平洋原生生物对细菌捕食的研究第62-84页
    4.1 前言第6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62-65页
        4.2.1 站位第62-63页
        4.2.2 样品采集第63-64页
        4.2.3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第64-65页
    4.3 结果第65-80页
        4.3.1 环境参数第65页
        4.3.2 超微型生物丰度第65-66页
        4.3.3 主要原生生物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第66-68页
        4.3.4 HNF和PNE粒径的分布第68-69页
        4.3.5 纤毛虫口径、粒径及体积的分布第69-72页
        4.3.6 纤毛虫种类与水团关系第72-75页
        4.3.7 2015-2016年西太平洋原生生物丰度与深度第75-77页
        4.3.8 2015-2016年西太平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第77-78页
        4.3.9 西太平洋HNF对细菌的摄食第78-80页
    4.4 讨论第80-82页
        4.4.1 HNF、PNE和纤毛虫的丰度和生物量第80页
        4.4.2 HNF、PNE和纤毛虫的粒径及纤毛虫口径第80-81页
        4.4.3 纤毛虫种类与水团的关系第81页
        4.4.4 原生生物与深度、被捕食者数量关系第81-82页
        4.4.5 HNF对细菌的捕食影响第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不足与展望第84-86页
    5.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84-85页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85页
    5.3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第85页
    5.4 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5页
致谢第95-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昌鱼Pax1/9基因在咽区发育中的功能和Hsp70启动子特性及应用
下一篇:我国南方滨海地区植被修复的主要难题—盐雾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