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8页 |
1.1 脑胶质瘤和血脑屏障 | 第18-20页 |
1.1.1 脑胶质瘤 | 第18页 |
1.1.2 血脑屏障 | 第18-20页 |
1.2 主动靶向配体ANG2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3 新型肿瘤治疗方式 | 第21-26页 |
1.3.1 光热疗法 | 第21-22页 |
1.3.2 光动力疗法 | 第22-25页 |
1.3.3 基因疗法 | 第25-26页 |
1.3.4 联合治疗 | 第26页 |
1.4 课题研究思路 | 第26-28页 |
第二章 AuNRs@SiO_2-IR795的合成和表征 | 第28-43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28-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3.1 IR795的合成 | 第29-30页 |
2.3.2 不同长径比的AuNRs的制备 | 第30-31页 |
2.3.3 不同壳层厚度AuNRs@S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1页 |
2.3.4 AuNRs@SiO_2-IR795的制备 | 第31页 |
2.3.5 表征方法 | 第31-32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4.1 近红外花菁染料IR795的表征 | 第32-34页 |
2.4.2 合成不同长径比的AuNRs纳米粒子 | 第34-35页 |
2.4.3 AuNRs@SiO_2-IR795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5-37页 |
2.4.4 AuNRs@SiO_2-IR795纳米粒子荧光增强影响因素研究 | 第37-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AuNRs@SiO_2-IR795的体外抗肿瘤研究 | 第43-56页 |
3.1 引言 | 第43页 |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3-44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3.2.3 试剂配制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9页 |
3.3.1 细胞培养 | 第45页 |
3.3.2 荧光成像 | 第45-46页 |
3.3.3 暗场成像 | 第46页 |
3.3.4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 第46-47页 |
3.3.5 AuNRs@SiO_2-IR795纳米粒子产生~1O_2的能力 | 第47-48页 |
3.3.6 AuNRs@SiO_2-IR795纳米粒子的体外光热作用 | 第48页 |
3.3.7 AuNRs@SiO_2-IR795纳米粒子的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48-49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4.1 细胞摄取 | 第49-51页 |
3.4.2 AuNRs@SiO_2-IR795光动力性能研究 | 第51-53页 |
3.4.3 AuNRs@SiO_2-IR795的光热性能研究 | 第53页 |
3.4.4 AuNRs@SiO_2-IR795体外抗肿瘤实验 | 第53-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靶向脂质纳米载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2页 |
4.3.1 DSPE-PEG_(2000)-ANG2的制备及表征 | 第57-58页 |
4.3.2 ANG2-Au-DOX-LP脂质体的制备 | 第58-59页 |
4.3.3 超声功率及时间的优化 | 第59页 |
4.3.4 DSPE-PEG_(2000)-ANG2含量的优化 | 第59-61页 |
4.3.5 脂质体包封率、载药量的测定及体外释放实验 | 第61-62页 |
4.3.6 ANG2-Au-DOX-LP/siRNA的粒径和电位 | 第62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4.4.1 空白纳米粒制备工艺筛选 | 第62-64页 |
4.4.2 DSPE-PEG_(2000)-ANG2的表征 | 第64页 |
4.4.3 DSPE-PEG_(2000)-ANG2含量的优化 | 第64-67页 |
4.4.5 ANG2-Au-DOX-LP/siRNA的粒径和电位 | 第67页 |
4.4.6 包封率、载药量及DOX的体外释放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靶向脂质纳米载体的体内外抗肿瘤研究 | 第69-88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9-71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70-71页 |
5.2.3 试剂配制 | 第7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1-78页 |
5.3.1 共聚焦观察脂质纳米载体的摄取情况 | 第71-72页 |
5.3.2 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QPCR) | 第72-74页 |
5.3.3 免疫印迹检测(Western blot) | 第74-75页 |
5.3.4 ANG2-Au-DOX-LP的光热效应 | 第75-76页 |
5.3.5 脂质体/siRNA复合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6页 |
5.3.6 构建裸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 | 第76-77页 |
5.3.7 检测脑胶质瘤原位模型建立的成功 | 第77页 |
5.3.8 组织分布 | 第77-78页 |
5.3.9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78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78-86页 |
5.4.1 不同载体摄取情况考查 | 第78-80页 |
5.4.2 U87MG细胞中YAP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80-81页 |
5.4.3 ANG2-Au-DOX-LP的光热效应 | 第81-82页 |
5.4.4 脂质体/siRNA复合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5 脑胶质瘤原位模型的建立 | 第83-84页 |
5.4.6 组织分布 | 第84-85页 |
5.4.7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85-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