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国内外学者对欺凌的界定 | 第12-14页 |
2.欺凌行为的分类 | 第14-15页 |
3.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的区分 | 第15页 |
4.校园欺凌的影响 | 第15-17页 |
5.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 第17-18页 |
6.校园欺凌的干预对策 | 第18-19页 |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欺凌 | 第19-20页 |
2.校园欺凌 | 第20页 |
3.校园暴力 | 第20页 |
(五)研究任务和内容 | 第20-21页 |
1.研究任务 | 第20页 |
2.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三)问卷设计 | 第21-25页 |
1.问卷制定 | 第21-23页 |
2.问卷实施 | 第23-24页 |
3.问卷结果统计 | 第24-25页 |
三、高中校园欺凌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一)欺凌\被欺凌的发生情况 | 第25-26页 |
1.学生遭遇欺凌问题的情况 | 第25页 |
2.欺凌事件中的性别差异 | 第25页 |
3.学生对校园欺凌事件的认识 | 第25-26页 |
4.校园欺凌的特征情况 | 第26页 |
(二)欺凌\被欺凌的类型 | 第26-27页 |
(三)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在欺凌事件中的角色分类及特征 | 第27-28页 |
(四)校园欺凌现象的动机及应对措施 | 第28-30页 |
1.欺凌者的行为动机 | 第28-29页 |
2.被欺凌者\旁观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应对措施 | 第29-30页 |
(五)校园欺凌可能产生的后果 | 第30页 |
(六)教师及家长对校园欺凌的反应情况 | 第30-31页 |
(七)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及欺凌行为管理情况 | 第31-32页 |
四、高中生校园欺凌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32-39页 |
(一)个人因素 | 第32-34页 |
1.欺凌者实施欺凌行为的原因 | 第32-33页 |
2.被欺凌者的原因 | 第33-34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34-36页 |
1.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2.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科学 | 第35页 |
3.教师德育素质不高 | 第35-36页 |
(三)家庭因素 | 第36-37页 |
1.家庭结构不完整 | 第36页 |
2.家庭教育不合理 | 第36-37页 |
3.家长对校园欺凌的态度层次不齐 | 第37页 |
(四)社会因素 | 第37-39页 |
1.法律法规缺失 | 第37-38页 |
2.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 第38页 |
3.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 第38-39页 |
五、高中生校园欺凌行为干预的对策 | 第39-46页 |
(一)个人方面 | 第39-40页 |
1.欺凌者的干预对策 | 第39-40页 |
2.被欺凌者的干预对策 | 第40页 |
(二)学校方面 | 第40-42页 |
1.强化校园安全教育 | 第41页 |
2.构建完善的校园欺凌行为处理机制 | 第41-42页 |
3.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 | 第42页 |
(三)家庭方面 | 第42-44页 |
1.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 第43页 |
2.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 第43-44页 |
3.创新家庭教育方法 | 第44页 |
(四)社会方面 | 第44-46页 |
1.完善校园欺凌行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 第44页 |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