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1.3 研究述评 | 第20-2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21-23页 |
1.2.2 学术意义 | 第2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难点、预期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5-27页 |
1.4.1 研究难点 | 第25-26页 |
1.4.2 预期创新之处 | 第26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26-27页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7-30页 |
1.5.1 人治与法治 | 第27-28页 |
1.5.2 法制与法治 | 第28-30页 |
第2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推进法治创新的思想根源与实践基础 | 第30-80页 |
2.1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党法治创新的理论基础 | 第30-40页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 第30-36页 |
2.1.2 列宁的法治思想 | 第36-40页 |
2.2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及其近代转型是党法治创新的重要参照 | 第40-54页 |
2.2.1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精华 | 第40-47页 |
2.2.2 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经验 | 第47-54页 |
2.3 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经验是党法治创新的现代借鉴 | 第54-62页 |
2.3.1 法律至上 | 第55-57页 |
2.3.2 正义、平等、自由、权利等法价值观 | 第57-59页 |
2.3.3 法治必须建立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 第59-62页 |
2.4 建国前后法制建设的成就与挫折是党法治创新的现实基础 | 第62-80页 |
2.4.1 建国前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成就 | 第62-68页 |
2.4.2 建国初期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成就 | 第68-72页 |
2.4.3 建国后党探索法制建设的挫折 | 第72-80页 |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主要成就 | 第80-142页 |
3.1 党对民主与法制的新认识 | 第81-90页 |
3.1.1 民主法制关系的创新:民主与法制必须紧密结合 | 第81-85页 |
3.1.2 民主法制地位的创新:民主法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85-90页 |
3.2 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治国方略的创新 | 第90-102页 |
3.2.1 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第90-96页 |
3.2.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 第96-98页 |
3.2.3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 第98-100页 |
3.2.4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第100-102页 |
3.3 党在法治原则下对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创新 | 第102-108页 |
3.3.1 党的领导,不是“党包办一切” | 第102-105页 |
3.3.2 第一次将“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 第105-108页 |
3.4 党的法价值观创新 | 第108-120页 |
3.4.1 法秩序价值观 | 第110-112页 |
3.4.2 法公平正义观 | 第112-115页 |
3.4.3 法人本价值观 | 第115-118页 |
3.4.4 法和谐价值观 | 第118-120页 |
3.5 党对法治运行机制的系统创新 | 第120-142页 |
3.5.1 立法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 第120-126页 |
3.5.2 行政法治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 第126-131页 |
3.5.3 司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 第131-138页 |
3.5.4 守法意识培育的创新 | 第138-142页 |
第4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142-172页 |
4.1 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客观因素 | 第142-157页 |
4.1.1 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是推动党法治创新的内部动力 | 第142-155页 |
4.1.2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经济的全球化是党法治创新的外部动力 | 第155-157页 |
4.2 推动党法治创新的主体因素 | 第157-172页 |
4.2.1 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的不断提高是法治创新的内生动力 | 第157-162页 |
4.2.2 民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是党法治创新的根本动力 | 第162-165页 |
4.2.3 法学家的专业推动是党法治创新的智慧力量 | 第165-172页 |
第5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法治创新的基本经验 | 第172-192页 |
5.1 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法治创新的根本目标 | 第172-175页 |
5.1.1 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 | 第172-173页 |
5.1.2 在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尊重和保障人权 | 第173-175页 |
5.2 坚持党的领导,把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作为法治创新的基本任务 | 第175-180页 |
5.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法治创新的根本保证 | 第175-177页 |
5.2.2 加强法治是维护和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 | 第177-180页 |
5.3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把推动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作为法治创新的理论指导 | 第180-185页 |
5.3.1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实质 | 第180-182页 |
5.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中国化 | 第182-185页 |
5.4 坚持法治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作为法治创新的基本方向 | 第185-188页 |
5.4.1 坚持法治的普遍性,彰显人类法治的共同经验 | 第185-186页 |
5.4.2 不否定法治的特殊性,保持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 | 第186-188页 |
5.5 坚持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相统一,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先进的法治文明作为法治创新的重要借鉴 | 第188-192页 |
5.5.1 认真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继承其优秀成分 | 第188-189页 |
5.5.2 批判借鉴西方法治文明,汲取其先进经验 | 第189-192页 |
第6章 党进一步推进法治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 第192-206页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完善,任重而道远 | 第192-196页 |
6.1.1 继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 第192-194页 |
6.1.2 加强法律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 第194-195页 |
6.1.3 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方面迈出新步伐 | 第195-196页 |
6.2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探索建设法治政府的新途径 | 第196-199页 |
6.2.1 更新依法行政的观念 | 第196-197页 |
6.2.2 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体制,落实执法责任 | 第197-198页 |
6.2.3 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增强监督效能 | 第198-199页 |
6.3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 | 第199-202页 |
6.3.1 探索“去行政化、去地方化”的司法管理体制 | 第199-200页 |
6.3.2 逐步实现审理权与裁判权的统一 | 第200-201页 |
6.3.3 进一步完善司法公开制度 | 第201-202页 |
6.4 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 第202-206页 |
6.4.1 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 第203页 |
6.4.2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突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 | 第203-204页 |
6.4.3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增强全社会法治意识 | 第204-206页 |
结语 | 第206-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22页 |
致谢 | 第222-22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