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1.1.1 非法运营出租车的负面影响 | 第15-16页 |
1.1.2 国内出租车非法运营的现状 | 第16页 |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国外出租车相关技术研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出租车相关的主要技术 | 第17-18页 |
1.2.3 物联网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的线索和思路 | 第19-20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论文的结构及安排 | 第21-22页 |
第2章 相关技术 | 第22-26页 |
2.1 物联网技术 | 第22页 |
2.2 IEEE 802.15.4/ZigBee | 第22-23页 |
2.2.1 ZigBee和简单无线通讯之间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2 ZigBee技术优点 | 第23页 |
2.3 基于图像的车型识别 | 第23-24页 |
2.4 运动车辆颜色特征提取 | 第24-25页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系统业务需求分析 | 第26-30页 |
3.1 系统总体目标 | 第26页 |
3.2 后台软件系统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 第26-28页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第28-29页 |
3.4 开发和运行环境 | 第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0-64页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0页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30-31页 |
4.3 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31-32页 |
4.4 系统硬件介绍 | 第32-44页 |
4.4.1 短程通信芯片的介绍 | 第32-33页 |
4.4.2 通信芯片模拟环境对比测试 | 第33-37页 |
4.4.3 CC2530在模拟防伪环境的实验验证 | 第37-40页 |
4.4.4 安全芯片 | 第40-42页 |
4.4.5 车载节点设计 | 第42页 |
4.4.6 路侧节点设计 | 第42-43页 |
4.4.7 视频特征识别设备 | 第43-44页 |
4.5 软件功能设计 | 第44-49页 |
4.5.1 历史记录管理 | 第45页 |
4.5.2 视频识别与无线身份识别数据比对(实时数据对比) | 第45-47页 |
4.5.3 查询统计 | 第47-48页 |
4.5.4 基础资料维护 | 第48页 |
4.5.5 系统管理 | 第48-49页 |
4.6 数据库设计 | 第49-59页 |
4.6.1 实体关系模型 | 第49-50页 |
4.6.2 具体数据库表 | 第50-52页 |
4.6.3 用户管理相关表设计 | 第52-54页 |
4.6.4 管理机构表 | 第54-59页 |
4.7 数据交换接口设计 | 第59-63页 |
4.7.1 网络连接方式 | 第59页 |
4.7.2 信息交换格式 | 第59-60页 |
4.7.3 网关节点和终端节点信息交换 | 第60-63页 |
4.8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 | 第64-77页 |
5.1 节点部分的实现 | 第64-66页 |
5.2 视频特征识别终端 | 第66-73页 |
5.2.1 系统结构 | 第66-67页 |
5.2.2 定义检测区域 | 第67-68页 |
5.2.3 透视变换检测区域 | 第68页 |
5.2.4 快速车牌定位 | 第68-69页 |
5.2.5 计算车身特征 | 第69-70页 |
5.2.6 出租车识别 | 第70页 |
5.2.7 车牌定位和识别 | 第70-73页 |
5.3 后台软件系统实现 | 第73-76页 |
5.3.1 用户登录及首页 | 第73-74页 |
5.3.2 查询统计 | 第74-75页 |
5.3.3 基础资料管理 | 第75-76页 |
5.4 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系统测试 | 第77-84页 |
6.1 软件测试概论 | 第77-78页 |
6.2 系统测试 | 第78-83页 |
6.2.1 可用性测试 | 第79-80页 |
6.2.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第80-81页 |
6.2.3 测试案例设计 | 第81-82页 |
6.2.4 测试结果 | 第82-83页 |
6.3 小结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