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基于XILINX ZYNQ-7000芯片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2页 |
2 基于XILINX ZYNQ-7000芯片开发平台的硬件设计 | 第22-36页 |
2.1 XJLINX ZYNQ-7000主控芯片介绍 | 第22-23页 |
2.2 开发平台电路模块设计 | 第23-34页 |
2.2.1 Xilinx Zynq-7000芯片运行基础模块设计 | 第23-26页 |
2.2.2 Xilinx Zynq-7000芯片配置引导模块设计 | 第26-29页 |
2.2.3 开发平台外围设备模块设计 | 第29-33页 |
2.2.4 开发平台3D模型及实物图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开发平台基于V4L2架构的图像采集的研究与实现 | 第36-44页 |
3.1 图像采集数据流整体框架 | 第36-37页 |
3.2 图像采集设备驱动的分析和实现 | 第37-39页 |
3.2.1 V4I2架构重要结构体分析 | 第37-39页 |
3.2.2 基于V4I2架构移植PL端IP核驱动 | 第39页 |
3.3 图像采集应用程序的分析和实现 | 第39-43页 |
3.3.1 loctl方式实现视频设备的访问和配置 | 第40-41页 |
3.3.2 Mmap方式获取图像数据 | 第41-42页 |
3.3.3 应用层操作流程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开发平台基于可编程逻辑的图像信号处理流水线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第44-54页 |
4.1 图像信号处理流水线技术的设计 | 第44-47页 |
4.1.1 传统的图像信号处理流水线技术概述 | 第44-45页 |
4.1.2 基于可编程逻辑的图像处理流水线概述 | 第45-47页 |
4.2 基于可编程逻辑的图像处理流水线的部分模块分析 | 第47-49页 |
4.2.1 去噪模块 | 第47页 |
4.2.2 去马赛克模块 | 第47页 |
4.2.3 自动曝光统计模块 | 第47-48页 |
4.2.4 自动白平衡统计模块 | 第48页 |
4.2.5 伽马校正模块 | 第48页 |
4.2.6 输出格式转换模块 | 第48-49页 |
4.2.7 图像增强模块 | 第49页 |
4.3 效果比较与分析 | 第49-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5 开发平台基于CYUSB3014的USB图像传输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 第54-62页 |
5.1 USB3.0技术简介 | 第54-55页 |
5.2 USB3.0接口芯片介绍 | 第55-57页 |
5.3 基于USB3.0传输的图像采集接口设计 | 第57-58页 |
5.4 基于USB3.0传输的上位机界面开发 | 第58-59页 |
5.5 基于USB3.0传输的实验系统介绍 | 第59-6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开发平台基于DRM架构和QT库的图像显示模块研究与实现 | 第62-74页 |
6.1 DRM架构介绍 | 第62-64页 |
6.2 图像显示设备驱动的分析和实现 | 第64-68页 |
6.2.1 DRM驱动架构模型 | 第64-65页 |
6.2.2 图像显示模块数据流整体框架 | 第65-66页 |
6.2.3 Sil9022-HDMI芯片驱动移植 | 第66-68页 |
6.3 图像显示应用程序的分析和实现 | 第68-69页 |
6.4 QT库的移植以及控制界面的开发 | 第69-73页 |
6.4.1 Qt库的移植 | 第69-71页 |
6.4.2 界面设计与基于HDMI显示的实验系统介绍 | 第71-7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7 论文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7.1 本硕士论文完成工作总结 | 第74-75页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作者简历及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