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规制研究--以8-16岁年龄段学生欺凌为中心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重点、难点、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论文的重点 | 第18-19页 |
二、论文的难点 | 第19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一、实证分析法 | 第20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20-21页 |
三、比较研究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基本问题梳理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词源考述 | 第22-27页 |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及构成要件 | 第22-26页 |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相关行为之比较 | 第27-30页 |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与一般社会欺凌行为之比较 | 第27-28页 |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与校园暴力之比较 | 第28页 |
三、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与校园伤害行为之比较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0-50页 |
第一节 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一、对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调查 | 第30-36页 |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36-38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化分析 | 第38-39页 |
一、身体欺凌 | 第38页 |
二、言语欺凌 | 第38-39页 |
三、关系欺凌 | 第39页 |
四、网络欺凌 | 第39页 |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分析 | 第39-50页 |
一、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学分析 | 第39-46页 |
二、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法学分析 | 第46-50页 |
第四章 域外规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手段 | 第50-57页 |
第一节 美国规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手段 | 第50-53页 |
一、立法措施 | 第50-52页 |
二、学校措施 | 第52-53页 |
三、家庭措施 | 第53页 |
四、媒体措施 | 第53页 |
第二节 日本规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手段 | 第53-54页 |
一、推进立法治理 | 第53-54页 |
二、强化校园管理 | 第54页 |
三、整合社会资源 | 第54页 |
第三节 台湾地区规制校园欺凌行为的手段 | 第54-57页 |
一、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 第54-56页 |
二、提升家庭环境 | 第56页 |
三、净化社会环境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完善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防控制度 | 第57-66页 |
第一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事前监督预防机制 | 第57-61页 |
一、加强对校园欺凌的综合常规教育 | 第57-58页 |
二、完善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制度 | 第58-59页 |
三、严格学校管理 | 第59-60页 |
四、营造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 第60页 |
五、引入第三方排查机制 | 第60-61页 |
第二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事发应急处置机制 | 第61-64页 |
一、及时报告制度 | 第61-62页 |
二、调查处理制度 | 第62-63页 |
三、行政申诉制度 | 第63页 |
四、分级惩戒制度 | 第63-64页 |
第三节 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事后评估总结机制 | 第64-66页 |
一、建立追踪辅导制度 | 第64页 |
二、完善教育评估制度 | 第64-65页 |
三、设立事后总结制度 | 第65-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件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