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数据及方法 | 第14-17页 |
1.4.1 样本选择 | 第14-15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居住文化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基本概况 | 第18-20页 |
2.1.1 内涵 | 第18页 |
2.1.2 特征 | 第18-19页 |
2.1.3 居住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环境决定论 | 第20页 |
2.2.2 可能论 | 第20-21页 |
2.2.3 环境感知论 | 第21页 |
2.2.4 文化生态论 | 第21页 |
2.2.5 适应论 | 第21-22页 |
3 西海固生态移民传统民居及特征 | 第22-28页 |
3.1 西海固生态移民传统民居 | 第22-24页 |
3.1.1 堡寨类 | 第22-23页 |
3.1.2 高房子 | 第23页 |
3.1.3 窑洞 | 第23-24页 |
3.1.4 土坯房 | 第24页 |
3.2 传统民居特征 | 第24-28页 |
3.2.1 近水、向阳、受地形限制的选址特点 | 第24页 |
3.2.2 就地取材的选材特点 | 第24-25页 |
3.2.3 土木结构房屋应用广泛 | 第25-26页 |
3.2.4 空间利用体现宗教文化与伦理观 | 第26页 |
3.2.5 装饰文化极具地方特色 | 第26-28页 |
4 西海固生态移民新居及特征 | 第28-32页 |
4.1 生态移民新居 | 第28-29页 |
4.2 西海固生态移民新居特征 | 第29-32页 |
4.2.1 以水土条件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选址要求 | 第29页 |
4.2.2 建筑选材以人工材料为首选 | 第29页 |
4.2.3 房屋结构的安全耐久性增强 | 第29-30页 |
4.2.4 空间利用优先满足现实需求 | 第30-31页 |
4.2.5 装饰文化的新突破 | 第31-32页 |
5 西海固生态移民居住文化的变迁 | 第32-40页 |
5.1 物质载体的演变 | 第32-35页 |
5.1.1 民居类型趋向单一化与现代化 | 第32-34页 |
5.1.2 选址与选材打破自然条件的局限 | 第34页 |
5.1.3 房屋结构的优化与空间利用的紧张化 | 第34-35页 |
5.2 居住文化的变迁 | 第35-40页 |
5.2.1 聚落景观由自然美向秩序美的转变 | 第35-36页 |
5.2.2 人地关系由双向制约向和谐发展的转变 | 第36页 |
5.2.3 生活方式由守旧向文明的转变 | 第36-37页 |
5.2.4 民居习俗由繁复向简单的转变 | 第37-40页 |
6 西海固生态移民居住文化变迁的影响因素 | 第40-46页 |
6.1 地形地貌 | 第40页 |
6.2 自然资源 | 第40-41页 |
6.3 经济条件 | 第41-42页 |
6.4 民族文化 | 第42-43页 |
6.5 思想观念 | 第43-44页 |
6.6 移民政策 | 第44-46页 |
7 居住文化变迁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及对策 | 第46-50页 |
7.1 居住文化变迁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 第46-47页 |
7.1.1 缺乏发展活力 | 第46页 |
7.1.2 传统居住文化的遗失 | 第46-47页 |
7.1.3 发展的无序性 | 第47页 |
7.2 优化对策 | 第47-50页 |
7.2.1 激发生态移民的主体意识 | 第47页 |
7.2.2 强化社区的带动作用 | 第47-48页 |
7.2.3 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 第48页 |
7.2.4 加强居住文化的整合与保护 | 第48-50页 |
8 结论与不足 | 第50-52页 |
8.1 结论 | 第50-51页 |
8.2 不足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