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国际工程技术标准应用相关理论综述 | 第14-19页 |
2.1 技术标准相关概念 | 第14-17页 |
2.1.1 标准 | 第14页 |
2.1.2 技术标准 | 第14-17页 |
2.2 国际工程技术标准相关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2.2.1 对标准化理论的研究 | 第17页 |
2.2.2 对国际标准体系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3 对中国标准体系和中国标准发展战略的研究 | 第18页 |
2.2.4 对国际水利相关标准体系和中国水利标准体系的研究 | 第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3章 国际工程技术标准现状分析 | 第19-37页 |
3.1 国际工程技术标准现状 | 第19-30页 |
3.1.1 国际标准体系 | 第19-23页 |
3.1.2 美国标准体系 | 第23-27页 |
3.1.3 欧洲标准体系 | 第27-29页 |
3.1.4 中国标准体系 | 第29-30页 |
3.2 我国水电企业国际工程标准应用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3.2.1 我国企业国际市场业务分布 | 第30-31页 |
3.2.2 国际主要标准体系应用现状及分析 | 第31-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际工程标准应用差异影响机制研究 | 第37-67页 |
4.1 归纳设计的科学实践方法 | 第37页 |
4.2 扎根理论 | 第37-39页 |
4.3 资料的获取 | 第39-40页 |
4.3.1 深度访谈 | 第39-40页 |
4.3.2 其他资料获取 | 第40页 |
4.4 开放性译码 | 第40-47页 |
4.5 主轴译码分析 | 第47页 |
4.6 选择性译码分析 | 第47-63页 |
4.6.1 标准应用客观条件 | 第47-54页 |
4.6.2 国际工程投标与履约 | 第54-61页 |
4.6.3 提升国际工程标准应用差异应对能力的策略 | 第61-63页 |
4.7 国际工程标准应用差异影响模型 | 第63-6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案例实证研究 | 第67-78页 |
5.1 斐济南德瑞瓦图项目 | 第67-70页 |
5.1.1 项目外部环境 | 第67页 |
5.1.2 项目内部环境 | 第67-68页 |
5.1.3 投标与履约过程中标准标准应用主要问题 | 第68-70页 |
5.1.4 企业主要应对策略 | 第70页 |
5.2 毛里求斯巴加泰勒大坝工程砂石拌合系统项目 | 第70-72页 |
5.2.1 项目外部环境 | 第70-71页 |
5.2.2 项目内部环境 | 第71页 |
5.2.3 投标与履约过程中标准应用主要问题 | 第71-72页 |
5.2.4 企业主要应对策略 | 第72页 |
5.3 巴基斯坦高摩赞枢纽工程项目 | 第72-76页 |
5.3.1 项目外部环境 | 第72-73页 |
5.3.2 项目内部环境 | 第73-74页 |
5.3.3 投标与履约过程中标准标准应用主要问题 | 第74-75页 |
5.3.4 企业主要应对策略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中国企业国际工程标准应用能力提升策略 | 第78-81页 |
6.1 加强国际工程技术标准应用和管理 | 第78-79页 |
6.2 推动中国标准国际化进程 | 第79-80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结论 | 第81-82页 |
7.2 贡献与创新 | 第82页 |
7.3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