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问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二、研究问题的背景 | 第10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五、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社区矫正的相关理论 | 第15-19页 |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7页 |
(一) 社区矫正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社区矫正的特征 | 第15-17页 |
二、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一) 人道主义与人权观念 | 第17页 |
(二) 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17-18页 |
(三) 复归社会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城关区社区矫正的现状及问题 | 第19-24页 |
一、城关区社区矫正开展现状 | 第19-20页 |
二、城关区社区矫正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0-24页 |
(一) 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法律支撑 | 第20页 |
(二)职能部门衔接机制不健全 | 第20-21页 |
(三)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缓慢 | 第21页 |
(四) 后勤保障不力 | 第21-23页 |
(五) 监管多于矫正,社区矫正名不副实 | 第23页 |
(六) 社区矫正监督乏力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城关区社区矫正工作问题成因分析 | 第24-27页 |
一、没有形成正确的社区矫正观念 | 第24页 |
二、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薄弱 | 第24页 |
三、没有与社区矫正配套的法律体系 | 第24-25页 |
四、社区矫正措施单调、手段虚化 | 第25页 |
五、社会调查评估制度形同虚设,监管措施无保障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优化城关区社区矫正的建议 | 第27-40页 |
一、完善社区矫正理念 | 第27-31页 |
(一) 社区矫正根本目标的择取 | 第27-28页 |
(二) 正确认识社区矫正的性质定位 | 第28页 |
(三) 在矫正工作中融入社会工作理念 | 第28-31页 |
二、加强社区矫正社会基础培育 | 第31页 |
(一) 扩大社会宣传,厚培社区矫正群众基础 | 第31页 |
(二) 大力培育现代社区、发掘社区矫正社会潜力 | 第31页 |
三、配套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31-33页 |
四、丰富社区矫正措施,完善社区矫正运营体系 | 第33-36页 |
(一) 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与专业岗位 | 第33页 |
(二) 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力量并行互补机制 | 第33-34页 |
(三) 完善社区矫正体系内部的协作机制 | 第34-35页 |
(四) 建立科学的分类矫正体系 | 第35-36页 |
(五) 建立心理同步矫正机制 | 第36页 |
(六) 特别关注未成年犯罪的社区矫正 | 第36页 |
五、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一) 社区矫正执法队伍建设 | 第36-37页 |
(二) 建立正规、稳定的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 第37页 |
六、依托高新科技、提升管理水平 | 第37-38页 |
(一) 智慧司法,智能监控 | 第37-38页 |
(二) 网络教育,高效管理 | 第38页 |
七、增强矫正人员社会回归生存力 | 第38-39页 |
(一) 加强技能教育,提升矫正人员社会回归竞争力 | 第38页 |
(二)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矫正人员社会回归生存力 | 第38-39页 |
八、开拓经费保障途径、确保社区矫正永续发展 | 第39-40页 |
结束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