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章综述 | 第9-13页 |
1.1 糯玉米的起源 | 第9-10页 |
1.2 糯玉米的研究及育种方法 | 第10页 |
1.3 杂种优势简介 | 第10-11页 |
1.4 配合力简介 | 第11-12页 |
1.5 SSR分子标记技术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1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3-17页 |
第三章 12份糯玉米自交系的聚类分析 | 第17-2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3.2 结果 | 第19-24页 |
3.3 讨论 | 第24页 |
3.4 小结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糯玉米各个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第26-38页 |
4.1 糯玉米自交系各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分析 | 第26-30页 |
4.2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个性状特殊配合力分析 | 第30-36页 |
4.3 讨论 | 第36页 |
4.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五章 糯玉米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38-62页 |
5.1 35份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调查结果 | 第38-43页 |
5.2 糯玉米自交系间和杂交组合间各性状的平均值及变化程度 | 第43页 |
5.3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43-44页 |
5.4 35份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第44-53页 |
5.5 糯玉米杂交组合各性状的杂种优势指数分析 | 第53-57页 |
5.6 糯玉米主要性状杂种优势指数与亲本遗传距离的关系分析 | 第57-60页 |
5.7 糯玉米杂种优势与遗传距离的分析比较 | 第60-61页 |
5.8 讨论 | 第61页 |
5.9 小结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