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5-26页 |
| 1.祖国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 | 第15-17页 |
| 1.1 克罗恩病的病名 | 第15页 |
| 1.2 克罗恩病的病因病机 | 第15-16页 |
| 1.3 克罗恩病的辨证论治 | 第16-17页 |
| 2.现代医学对克罗恩病的认识 | 第17-23页 |
| 2.1 克罗恩病的概述 | 第17-18页 |
| 2.2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 | 第18-19页 |
| 2.3 克罗恩病的诊断 | 第19-20页 |
| 2.4 克罗恩病的治疗 | 第20-23页 |
| 3.克罗恩病肛瘘 | 第23-26页 |
| 3.1 克罗恩病肛瘘的概述 | 第23页 |
| 3.2 克罗恩病肛瘘的分型 | 第23页 |
| 3.3 克罗恩病肛瘘的诊断 | 第23-24页 |
| 3.4 克罗恩病肛瘘的治疗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6-43页 |
| 1.临床资料 | 第26页 |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第26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26页 |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26页 |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26页 |
| 2.治疗方法 | 第26-33页 |
| 2.1 药物制备 | 第26页 |
| 2.2 手术方法 | 第26-27页 |
| 2.3 创面干预方法 | 第27页 |
| 2.4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7-29页 |
| 2.5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 2.6 实验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处理 | 第33页 |
| 2.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3页 |
| 3.结果分析 | 第33-43页 |
| 3.1 一般资料 | 第33-36页 |
| 3.2 克罗恩病的活动指数评分(CDAI) | 第36-37页 |
| 3.3 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 | 第37-38页 |
| 3.4 两组创面愈合疗效评定比较 | 第38-39页 |
| 3.5 两组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计数比较 | 第39-40页 |
| 3.6 两组TGF-β1和α-SMA的表达 | 第40-42页 |
| 3.7 两组羟脯氨酸含量比较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讨论 | 第43-51页 |
| 1.影响CD肛瘘创面愈合的因素 | 第43-44页 |
| 2.促进CD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 3.白竭散的组方及药理分析 | 第45-47页 |
| 4.临床疗效观察分析 | 第47-51页 |
| 4.1 白竭散对CD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4.2 白竭散对CD肛瘘术后创面成纤维细胞计数(Fibroblast,FB)的影响 | 第48页 |
| 4.3 白竭散对CD肛瘘术后创面TGF-β1表达的影响 | 第48-49页 |
| 4.4 白竭散对CD肛瘘术后创面α-SMA表达的影响 | 第49-50页 |
| 4.5 白竭散对CD肛瘘术后创面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综述 | 第57-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