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本论文工作所用测试方法与仪器 | 第13-14页 |
本论文所用主要配体结构及简称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5-51页 |
1.1 引言 | 第15-16页 |
1.2 分子磁性材料 | 第16-17页 |
1.3 单分子磁体基本概念及量子隧穿效应 | 第17-21页 |
1.4 稀土离子在分子纳米磁体中的复兴 | 第21-23页 |
1.5 有机自由基在分子磁体领域的应用 | 第23-41页 |
1.5.1 基于氮氧自由基的分子基磁体 | 第25-26页 |
1.5.2 基于氮氧自由基的单分子磁体 | 第26-41页 |
1.5.2.1 基于氮氧自由基的二聚环状单分子磁体 | 第27-32页 |
1.5.2.2 基于氮氧自由基的单核单分子磁体 | 第32-35页 |
1.5.2.3 基于过渡金属的氮氧自由基单分子磁体 | 第35-36页 |
1.5.2.4 基于氮氧自由基的3d-4f单分子磁体 | 第36-38页 |
1.5.2.5 基于氮氧双自由基的单分子磁体 | 第38-41页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第二章 基于氮氧双自由基BNI-TPz的稀土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 | 第51-75页 |
2.1 引言 | 第51-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7页 |
2.2.1 氮氧双自由基BNITPz的合成(1) | 第53-55页 |
2.2.1.1 前驱体3,6-二甲基-2,5-二醛基吡嗪的合成 | 第53页 |
2.2.1.2 原料2,3-二甲基-2,3-二羟胺基丁烷的合成 | 第53-55页 |
2.2.1.3 氮氧双自由基1的合成 | 第55页 |
2.2.2 吡嗪双自由基配合物的合成 | 第55-57页 |
2.2.2.1 配合物[Gd(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2_(Gd)) | 第55-56页 |
2.2.2.2 配合物[Dy(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3_(Dy)) | 第56页 |
2.2.2.3 配合物[Ho(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4_(Ho)) | 第56页 |
2.2.2.4 配合物[Er(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5_(Er)) | 第56页 |
2.2.2.5 配合物[Tm(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6_(Tm)) | 第56-57页 |
2.2.2.6 配合物[Yb(hfac)_3]_2(BHIMPz)(H_2O)的合成(7_(Yb)) | 第5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71页 |
2.3.1 双自由基1及化合物2_(Gd)-7_(Yb)的晶体结构 | 第57-64页 |
2.3.2 双自由基1及化合物2_(Gd)-7_(Yb)的磁性质 | 第64-68页 |
2.3.2.1 双自由基1及化合物2_(Gd)-7_(Yb)的直流磁化率 | 第64-66页 |
2.3.2.2 化合物3_(Dy)-7_(Yb)的交流磁化率 | 第66-68页 |
2.3.3 理论计算 | 第68-7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第三章 基于氮氧双自由基BNITTp的稀土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 | 第75-91页 |
3.1 引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3.2.1 氮氧双自由基BNITTp的合成(8) | 第76-78页 |
3.2.1.1 前驱体2,4-二醛基噻吩的合成 | 第76-77页 |
3.2.1.2 氮氧双自由基8的合成 | 第77-78页 |
3.2.2 噻吩双自由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 第78页 |
3.2.2.1 配合物[Sm(hfac)_3]_2(BNITTp)(H_2O)_2的合成(9_(Sm)) | 第78页 |
3.2.2.2 配合物[Eu(hfac)_3]_2(BNITTp)(H_2O)_2的合成(10_(Eu)) | 第78页 |
3.2.2.3 配合物[Dy(hfac)_3]_2(BITTp)(H_2O)_2的合成(11_(Dy)) | 第7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8-87页 |
3.3.1 双自由基8及化合物9_(Sm)-11_(Dy)的晶体结构 | 第79-85页 |
3.3.2 化合物9_(Sm)-11_(Dy)的磁性质 | 第85-8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第四章 基于氮氧三自由基BTR的稀土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 | 第91-119页 |
4.1 引言 | 第91-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6页 |
4.2.1 氮氧三自由基BTR的合成(12) | 第93-95页 |
4.2.1.1 前驱体1,3,5-均苯三甲醛的合成 | 第93-94页 |
4.2.1.2 氮氧三自由基12的合成 | 第94-95页 |
4.2.2 均苯三自由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 第95-96页 |
4.2.2.1 配合物[Pr(hfac)_3]_2BTR的合成(13_(pr)) | 第95页 |
4.2.2.2 配合物[Nd(hfac)_3]_2BTR的合成(14_(Nd)) | 第95页 |
4.2.2.3 配合物[Gd(hfac)_3]_2BTR的合成(15_(Gd)) | 第95-96页 |
4.2.2.4 配合物[Dy(hfac)_3]_2BTR的合成(16_(Dy)) | 第9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13页 |
4.3.1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96-101页 |
4.3.2 化合物13_(Pr)-16_(Dy)的磁性质 | 第101-106页 |
4.3.2.1 化合物13_(Pr)-16_(Dy)的直流磁化率 | 第101-102页 |
4.3.2.2 化合物13_(Pr)-16_(Dy)的交流磁化率 | 第102-106页 |
4.3.3 理论计算 | 第106-113页 |
4.3.3.1 对于化合物15_(Gd)的理论计算 | 第106-108页 |
4.3.3.2 对于化合物16_(Dy)的理论计算 | 第108-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第五章 基于氮氧双自由基BNITPz和BNITOMe的Co(Ⅱ)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 | 第119-131页 |
5.1 引言 | 第11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9-121页 |
5.2.1 氮氧双自由基BNITOMe的合成(17) | 第119-121页 |
5.2.1.1 前驱体2,5-二甲氧基苯二醛的合成 | 第119-120页 |
5.2.1.2 氮氧双自由基17的合成 | 第120-121页 |
5.2.2 氮氧双自由基Co(Ⅱ)化合物的合成 | 第121页 |
5.2.2.1 配合物[Co(hfac)_2]_2(BIMOMe)的合成(18_(Co)) | 第121页 |
5.2.2.2 配合物[Co(hfac)_2]_2(BNITPz)的合成(19_(Co)) | 第12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9页 |
5.3.1 化合物18_(Co)和19_(Co)的晶体结构 | 第121-126页 |
5.3.2 化合物18_(Co)和19_(Co)的磁性质 | 第126-129页 |
5.3.2.1 化合物18_(Co)的磁性质 | 第126-127页 |
5.3.2.2 化合物19_(Co)的磁性质 | 第127-12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131-137页 |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