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城市垃圾处置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国外城市垃圾处置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城市垃圾处置现状 | 第16-17页 |
1.3 国内外城市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 | 第17-20页 |
1.3.1 国外城市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 | 第17-19页 |
1.3.2 国内城市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2章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基本情况分析 | 第24-38页 |
2.1 垃圾焚烧的基本内涵 | 第24-31页 |
2.1.1 垃圾焚烧 | 第24页 |
2.1.2 城市垃圾组成 | 第24-26页 |
2.1.3 垃圾焚烧炉的类型 | 第26-28页 |
2.1.4 焚烧技术参数 | 第28-31页 |
2.2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污染源分析 | 第31-32页 |
2.3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的主要污染源 | 第32-35页 |
2.3.1 废水 | 第32-33页 |
2.3.2 废气 | 第33-34页 |
2.3.3 固体废弃物 | 第34-35页 |
2.4 垃圾焚烧发电污染源强分析 | 第35-38页 |
第3章 垃圾焚烧发电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 第38-48页 |
3.1 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方面 | 第38-41页 |
3.2 AERMOD大气环境评估 | 第41-43页 |
3.2.1 评估模式 | 第41-42页 |
3.2.2 预测内容 | 第42-43页 |
3.2.3 大气预测分析 | 第43页 |
3.3 环境风险评估 | 第43-45页 |
3.3.1 评估目的 | 第43-44页 |
3.3.2 风险识别 | 第44页 |
3.3.3 事故源分析 | 第44-45页 |
3.3.4 事故后果分析 | 第45页 |
3.4 公众参与 | 第45-48页 |
第4章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控制措施 | 第48-66页 |
4.1 污染治理措施 | 第48-63页 |
4.1.1 废水污染治理 | 第48-51页 |
4.1.2 废气污染治理 | 第51-54页 |
4.1.3 重金属污染治理 | 第54-56页 |
4.1.4 恶臭污染治理 | 第56-59页 |
4.1.5 噪声污染治理 | 第59-60页 |
4.1.6 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 | 第60-61页 |
4.1.7 水及土壤污染治理 | 第61-63页 |
4.2 实施效果分析 | 第63-66页 |
4.2.1 废水处理效果 | 第63-64页 |
4.2.2 废气处理效果 | 第64-65页 |
4.2.3 其他污染物处理效果 | 第65-66页 |
第5章 湖北省城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对环境影响的实例分析 | 第66-7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66-70页 |
5.1.1 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本情况 | 第66-67页 |
5.1.2 武汉市城市垃圾基本数据 | 第67-68页 |
5.1.3 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艺技术方案 | 第68-70页 |
5.2 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 第70-72页 |
5.2.1 千子山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污染源分析 | 第70-71页 |
5.2.2 废水 | 第71页 |
5.2.3 噪声 | 第71-72页 |
5.3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 第72-73页 |
5.3.1 废气排放预测 | 第72-73页 |
5.3.2 废气达标排放分析 | 第73页 |
5.4 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分析 | 第73-76页 |
5.4.1 废气 | 第73-74页 |
5.4.2 垃圾滤液 | 第74页 |
5.4.3 固体废弃物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建议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