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增强塑料、填充塑料论文--碳纤维增强塑料论文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优势第18-19页
    1.3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改性研究第19-22页
        1.3.1 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介绍第19-20页
        1.3.2 碳纤维表面处理改性研究第20-22页
    1.4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第22-26页
        1.4.1 连续碳纤维热塑性树脂浸润工艺方法第23页
        1.4.2 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方式第23-26页
        1.4.3 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研究第26页
    1.5 连续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主要问题第26-27页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任务第27-30页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第27页
        1.6.2 课题的研究任务第27-30页
第二章 超声波-双氧水联合表面处理的对比研究第30-46页
    2.1 引言第30-31页
    2.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2.2.1 实验主要原材料及仪器第31-32页
        2.2.2 连续碳纤维样品表面处理及复合材料样品制备方法第32-33页
        2.2.3 连续碳纤维的测试表征方法第33页
    2.3 联合氧化与单一氧化表面处理结果第33-37页
        2.3.1 连续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变化第33-34页
        2.3.2 连续碳纤维表面化学结构的变化第34-35页
        2.3.3 连续碳纤维表面微晶聚集状态的变化第35-36页
        2.3.4 连续碳纤维复丝拉伸强度的变化第36-37页
        2.3.5 连续碳纤维表面改性与本体强度的关联分析第37页
    2.4 不同时间联合氧化的表面处理结果第37-44页
        2.4.1 联合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形貌的影响第37-38页
        2.4.2 联合氧化处理对碳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第38-41页
        2.4.3 联合氧化处理对碳纤维相结构的影响第41-42页
        2.4.4 联合氧化处理对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的影响第42-44页
    2.5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三章 表面处理对连续碳纤维性能的影响研究第46-56页
    3.1 引言第46页
    3.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3.2.1 实验主要原材料及仪器第46-48页
        3.2.2 样品制备第48页
        3.2.3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第4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3.3.1 连续碳纤维的表面形貌分析第48-49页
        3.3.2 连续碳纤维的表面能分析第49-53页
        3.3.3 连续碳纤维的浸渍效果分析第53-54页
        3.3.4 连续碳纤维的拉伸性能分析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铺层模拟研究第56-66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复合材料层合板设计原则第56-57页
    4.3 数学模型第57-60页
        4.3.1 复合材料的本构关系第57-58页
        4.3.2 任意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第58-59页
        4.3.3 层合板的刚度第59-60页
    4.4 层合板物理模型第60-62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4.5.1 不同铺层的层合板应变模拟结果第62-63页
        4.5.2 不同铺层的层合板应力场模拟结果第63-65页
    4.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工艺条件正交试验探究第66-78页
    5.1 引言第66页
    5.2 实验部分第66-70页
        5.2.1 实验主要原材料及仪器第66-67页
        5.2.2 连续碳纤维表面联合处理及复合材料样品制备方法第67-68页
        5.2.3 连续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测试表征方法第68-69页
        5.2.4 正交试验方法第69-70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0-76页
        5.3.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第70-71页
        5.3.2 确定实验因素的优水平及优组合第71-74页
        5.3.3 确定实验因素的主次顺序第74-75页
        5.3.4 优化结果验证第75-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第78-80页
    6.1 研究结论第78-79页
    6.2 研究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致谢第84-86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6-88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88-89页
附件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外加剂对氯氧镁水泥改性试验研究
下一篇:白光LED用单一基质MgxLa10-x氧基磷灰石硅酸盐基发光材料的光谱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