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一、绪论 | 第15-28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8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局限性 | 第24页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4-2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四) 创新性及不足 | 第26-28页 |
1. 创新性 | 第26页 |
2. 存在的不足 | 第26-28页 |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必要性 | 第28-3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1. 公共文化服务 | 第28页 |
2. 供给侧改革 | 第28-29页 |
(二)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1.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 第29-30页 |
2. 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30-31页 |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要素分析 | 第31-53页 |
(一)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 | 第31-37页 |
1. 法律法规 | 第31-32页 |
2. 政策性文件 | 第32-34页 |
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标准 | 第34-36页 |
4. 供给主体的管理体制 | 第36-37页 |
(二)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分析 | 第37-43页 |
1. 中央政府 | 第37-39页 |
2. 地方政府 | 第39-43页 |
(三)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产品 | 第43-48页 |
1. 公共文化设施 | 第43-46页 |
2. 公共文化活动 | 第46-48页 |
(四)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 第48-53页 |
1. 人均拥有量 | 第49-50页 |
2. 群众参与度 | 第50-53页 |
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 第53-60页 |
(一) 供给制度不健全 | 第53页 |
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53页 |
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考核制度不完善 | 第53页 |
(二)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单一 | 第53-54页 |
1.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 第53-54页 |
2. 社会团体尚未有效发挥作用 | 第54页 |
(三)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 | 第54-56页 |
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区域差异显著 | 第54-55页 |
2. 公共文化实施空间布局不合理 | 第55-56页 |
(四) 供需契合性不高 | 第56-60页 |
1. 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设施供给不足 | 第56-57页 |
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落实不到位 | 第57-60页 |
五、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路径 | 第60-68页 |
(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 | 第60-62页 |
1.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法律体系 | 第60-61页 |
2. 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决策程序 | 第61页 |
3.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综合考评机制 | 第61-62页 |
(二) 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作用 | 第62-63页 |
1. 建立多级财政分担机制 | 第62页 |
2. 政府落实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供给 | 第62-63页 |
(三) 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资源 | 第63-65页 |
1. 本地跨系统整合 | 第64页 |
2. 资源跨区域流动 | 第64-65页 |
(四)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 | 第65-68页 |
1. 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性设施体系 | 第65-66页 |
2. 引入竞争机制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