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1 缺血中风阴阳类证理论及证候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2 脑梗死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 | 第14-17页 |
1.2.1 miRN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 第15-17页 |
1.2.2 lncRN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 第17页 |
1.3 表观遗传机制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第17-19页 |
第二部分 急性缺血中风阴阳类证患者血清lncRNA、mRNA、miRNA表达谱构建 | 第19-4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2.1.1 研究人群 | 第19页 |
2.1.2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2.1.3 病例组纳入与排除 | 第19-20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2.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2.2.2 实验操作 | 第20-23页 |
2.3 结果 | 第23-42页 |
2.3.1 一般临床资料 | 第23页 |
2.3.2 样本RNA质检结果 | 第23-25页 |
2.3.3 芯片杂交信号原始扫描结果 | 第25页 |
2.3.4 lncRNAs、mRNAs、miRNAs在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阳类证患者与对照组血清的表达谱差异 | 第25-35页 |
2.3.5 聚类图分析 | 第35-39页 |
2.3.6 火山图分析 | 第39-41页 |
2.3.7 缺血性中风阴阳类证差异lncRNAs的qRT-PCR验证 | 第41-42页 |
第三部分 LNCRNAS与MRNAS靶基因功能分析及作用预测 | 第42-62页 |
3.1 材料 | 第42页 |
3.2 方法 | 第42-43页 |
3.2.1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 | 第42-43页 |
3.2.2 通路富集分析 | 第43页 |
3.3 结果 | 第43-57页 |
3.3.1 急性缺血中风与非中风组差异mRNAs的GO和KEGG分析 | 第43-51页 |
3.3.2 急性缺血中风阴类证与阳类证组差异mRNAs的GO和KEGG分析 | 第51-57页 |
3.4 讨论 | 第57-62页 |
3.4.1 急性缺血中风具有lncRNA、miRNA和mRNA差异基因表达谱 | 第57-58页 |
3.4.2 急性缺血中风阴阳类证间具有lncRNA、miRNA和mRNA差异基因表达谱 | 第58-62页 |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件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