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数值模拟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 倾斜受荷桩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桩工作性状 | 第17-27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竖向受荷桩承载特性与计算理论 | 第17-21页 |
2.2.1 竖向受荷桩承载特性 | 第17-18页 |
2.2.2 竖向受荷桩计算理论 | 第18-21页 |
2.3 水平受荷桩承载特性与计算理论 | 第21-25页 |
2.3.1 水平受荷桩承载特性 | 第21-24页 |
2.3.2 水平受荷桩计算理论 | 第24-25页 |
2.4 倾斜受荷桩的承载特性与计算理论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单桩3D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27-3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第27-33页 |
3.2.1 有限元空间问题基本理论 | 第27-29页 |
3.2.2 ABAQUS的本构模型 | 第29-31页 |
3.2.3 ABAQUS中材料非线性问题求解方法 | 第31-32页 |
3.2.4 ABAQUS中接触非线性问题求解方法 | 第32-33页 |
3.3 单桩3D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3-38页 |
3.3.1 单桩3D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33页 |
3.3.2 荷载/位移施加 | 第33-34页 |
3.3.3 数值试验模型 | 第34-35页 |
3.3.4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35-37页 |
3.3.5 桩身极限承载力及验证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单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39-50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单层软黏土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39-44页 |
4.2.1 桩身水平位移 | 第39-40页 |
4.2.2 桩侧桩-土接触压力 | 第40-41页 |
4.2.3 桩身弯矩 | 第41页 |
4.2.4 地基土中水平应力σ_(xx) | 第41-43页 |
4.2.5 桩身V-H承载力包络线 | 第43-44页 |
4.3 单层稍密中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44-48页 |
4.3.1 桩身水平位移 | 第44页 |
4.3.2 桩侧桩-土接触压力 | 第44-45页 |
4.3.3 桩身弯矩 | 第45-46页 |
4.3.4 地基土中水平应力σ_(xx) | 第46-48页 |
4.3.5 桩身V-H承载力包络线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双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50-75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上黏下砂双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50-62页 |
5.2.1 桩身水平位移 | 第50-51页 |
5.2.2 桩侧桩-土接触压力 | 第51-54页 |
5.2.3 桩身弯矩 | 第54-55页 |
5.2.4 地基土中水平应力σ_(xx) | 第55-60页 |
5.2.5 桩身V-H承载力包络线 | 第60-62页 |
5.3 上砂下黏双层地基中倾斜受荷桩承载特性分析 | 第62-73页 |
5.3.1 桩身水平位移 | 第62-63页 |
5.3.2 桩侧桩-土接触压力 | 第63-65页 |
5.3.3 桩身弯矩 | 第65-67页 |
5.3.4 地基土中水平应力σ_(xx) | 第67-72页 |
5.3.5 桩身V-H承载力包络线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6章 工程实例 | 第75-82页 |
6.1 工程概况 | 第75-77页 |
6.1.1 地理位置 | 第75页 |
6.1.2 场地地质构造 | 第75页 |
6.1.3 气候与水文条件 | 第75-76页 |
6.1.4 场地各层岩土的构成与特征 | 第76-77页 |
6.2 现场试桩载荷试验 | 第77-78页 |
6.3 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78-8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