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公共性实现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附表索引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财政公共性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8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3页 |
·财政 | 第17-18页 |
·财政公共性 | 第18-20页 |
·公共财政 | 第20-23页 |
·财政公共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公共财政理论的起源与演进 | 第23-25页 |
·现代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 第25页 |
·实现财政公共性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构建公共财政模式的重要条件 | 第25-26页 |
·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26-27页 |
·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 第27-28页 |
第3章 我国财政公共性问题的现状分析 | 第28-41页 |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 第28-31页 |
·确立计划财政体制 | 第28-29页 |
·建立“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 第29页 |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 | 第29-31页 |
·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中的公共性分析 | 第31-32页 |
·财政公共性缺失的现实表现 | 第32-41页 |
·财政目标的公共性缺失 | 第32-33页 |
·财政运行效果的公共性缺失 | 第33-34页 |
·财政支出方向的公共性缺失 | 第34-37页 |
·财政支出结构的公共性缺失 | 第37-41页 |
第4章 财政公共性缺失问题突出的原因分析 | 第41-52页 |
·历史文化层面分析 | 第41-42页 |
·历史基础薄弱 | 第41页 |
·传统文化氛围影响 | 第41-42页 |
·经济层面分析 | 第42页 |
·政治层面分析 | 第42-47页 |
·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缓慢 | 第42-43页 |
·官僚政治以及法治化程度较低 | 第43-44页 |
·特定利益群体的影响 | 第44-46页 |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 | 第46-47页 |
·制度层面分析 | 第47-52页 |
·财政制度设计的缺陷 | 第47-50页 |
·政府考核和监督体制不完善 | 第50-52页 |
第5章 实现我国财政公共性的对策建议 | 第52-58页 |
·宏观层面的对策 | 第52-53页 |
·加快经济市场化改革 | 第52页 |
·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 | 第52-53页 |
·实现财政法治化 | 第53页 |
·减少特定利益群体的影响 | 第53页 |
·中观层面的对策 | 第53-55页 |
·树立公共性的财政理念 | 第53-54页 |
·科学界定中央地方职能 | 第54-55页 |
·调整财政支出思路 | 第55页 |
·微观层面的对策 | 第55-58页 |
·建立合理的政府考核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加快财政体制改革 | 第56页 |
·健全外部监督体制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