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御史对地方官吏的弹劾权及其行使模式
| 致谢 | 第4-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1 引言:问题的提起 | 第11-18页 |
| 1.1 选题缘由与价值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12-14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3 前人相关研究及其不足 | 第14-17页 |
| 1.3.1 古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 1.3.2 古代廉政反贪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 1.3.3 明代监察制度的相关研究 | 第16页 |
| 1.3.4 明代奏疏体例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1.4 我的可能创新 | 第17-18页 |
| 2 明代监察体制、监察主体及弹劾权 | 第18-28页 |
| 2.1 明代监察体制概况 | 第18-19页 |
| 2.2 明代监察权的主要构成 | 第19-24页 |
| 2.2.1 弹劾权 | 第20-21页 |
| 2.2.2 谏诤权 | 第21页 |
| 2.2.3 封驳权 | 第21-22页 |
| 2.2.4 检查权 | 第22页 |
| 2.2.5 审计权 | 第22-23页 |
| 2.2.6 司法权 | 第23页 |
| 2.2.7 处置权 | 第23-24页 |
| 2.3 明代地方监察执行主体 | 第24-25页 |
| 2.4 弹劾权在监察权中的地位及作用 | 第25-28页 |
| 3 明代弹劾的提起事由 | 第28-33页 |
| 3.1 贪污受贿 | 第28-29页 |
| 3.2 渎职失职 | 第29-30页 |
| 3.3 人身侵犯 | 第30-31页 |
| 3.4 其他违规 | 第31-33页 |
| 4 明代弹劾案的提起、受理与处理 | 第33-44页 |
| 4.1 弹劾案的提起依据 | 第33-35页 |
| 4.1.1 风闻奏事 | 第33-35页 |
| 4.1.2 据实弹奏 | 第35页 |
| 4.2 弹劾案的提起方式 | 第35-39页 |
| 4.2.1 露章面劾 | 第36-37页 |
| 4.2.2 封章奏劾 | 第37-39页 |
| 4.3 弹章的传递程序 | 第39-40页 |
| 4.4 弹劾案的受理 | 第40-43页 |
| 4.5 对被劾者的处理 | 第43-44页 |
| 5 明代御史渎职的法律责任 | 第44-53页 |
| 5.1 稽查失职的法律责任 | 第45-46页 |
| 5.2 弹劾失实的法律责任 | 第46页 |
| 5.3 诬告陷害的法律责任 | 第46-49页 |
| 5.4 对御史渎职的处罚 | 第49-53页 |
| 5.4.1 罢黜 | 第49-50页 |
| 5.4.2 贬谪 | 第50页 |
| 5.4.3 夺俸 | 第50-51页 |
| 5.4.4 刑罚 | 第51-53页 |
| 6 总结:明代弹劾实践对今日监察制度完善的启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