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SPOC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混合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2.1 SPOC的概述 | 第16-18页 |
2.1.1 SPOC的起源 | 第16-17页 |
2.1.2 SPOC的内涵 | 第17-18页 |
2.2 混合学习的概述 | 第18-20页 |
2.2.1 国外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 | 第18页 |
2.2.2 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3 笔者对混合学习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3.2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2.3.3 联通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基于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 | 第22-32页 |
3.1 生物教学特点 | 第22页 |
3.1.1 强调理论性和逻辑性 | 第22页 |
3.1.2 注重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素养 | 第22页 |
3.1.3 基于任务开展合作探究教学 | 第22页 |
3.2 基于SPOC混合模式学习的优点 | 第22-23页 |
3.2.1 彰显生物教学理念 | 第22-23页 |
3.2.2 多样化教学模式、工具和学习资源 | 第23页 |
3.2.3 课堂教学高效,为学生提供个性、完整的学习体验 | 第23页 |
3.3 创建SPOC混合模式 | 第23-32页 |
3.3.1 混合学习模式的经典设计流程 | 第23-25页 |
3.3.2 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3.3.3 创建SP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 第26-32页 |
4 基于SPOC混合学习模式的实践 | 第32-48页 |
4.1 前期分析 | 第32-34页 |
4.1.1 学习对象分析 | 第32页 |
4.1.2 学习内容分析 | 第32-33页 |
4.1.3 学习环境分析 | 第33-34页 |
4.1.4 学习资源分析 | 第34页 |
4.2 SPOC混合式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 | 第34-45页 |
4.2.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4.2.2 实验过程和结果 | 第35-45页 |
4.3 实验结论与分析 | 第45-46页 |
4.3.1 实验结论 | 第45页 |
4.3.2 实验分析 | 第45-46页 |
4.4 SPOC混合学习模式的初步思路 | 第46-4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1 总结 | 第48页 |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48-49页 |
5.3 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A 高中生利用网络课程学习程度及接受度调查 | 第52-56页 |
附录B 高中生物实施“SPOC混合学习模式”效果调查表 | 第56-60页 |
附录C 学生访谈提纲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