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喹乙醇和卡巴氧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喹乙醇和卡巴氧概述 | 第14-15页 |
1.2.2 毒理学 | 第15页 |
1.2.3 残留限量 | 第15-16页 |
1.2.4 喹乙醇和卡巴氧代谢物残留检测方法 | 第16-18页 |
1.3 样本前处理方法 | 第18-22页 |
1.3.1 免疫磁珠概述 | 第19页 |
1.3.2 免疫磁珠的结构和功能 | 第19-20页 |
1.3.3 免疫磁珠的优点 | 第20页 |
1.3.4 免疫磁珠主要应用领域 | 第20-22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2-25页 |
1.4.1 MQC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2页 |
1.4.2 基于免疫磁珠提取和富集同时检测MQCA和QCA的CL-ciELISA方法的建立 | 第22-23页 |
1.4.3 基于免疫磁珠提取和富集同时检测MQCA和QCA的bFQICA方法的建立 | 第23-25页 |
第2章 MQCA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5-43页 |
2.1 试剂材料 | 第25-29页 |
2.1.1 试剂 | 第25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5-26页 |
2.1.3 溶液体系 | 第26-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4页 |
2.2.1 抗原制备 | 第29-30页 |
2.2.2 动物免疫 | 第30页 |
2.2.3 ELISA操作程序 | 第30-31页 |
2.2.4 细胞融合筛选 | 第31-32页 |
2.2.5 ELISA筛选细胞上清 | 第32页 |
2.2.6 细胞亚克隆 | 第32页 |
2.2.7 腹水制备 | 第32-33页 |
2.2.8 抗体纯化 | 第33页 |
2.2.9 抗体性能鉴定 | 第33-34页 |
2.2.10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34-40页 |
2.3.1 半抗原鉴定结果 | 第34页 |
2.3.2 全抗原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2.3.3 动物免疫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2.3.4 细胞融合筛选 | 第36-40页 |
2.4 讨论 | 第40-41页 |
2.4.1 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 | 第40-41页 |
2.5 与文献报道的抗体的比较 | 第41-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免疫磁珠提取同时检测动物组织中的MQCA和QCA的CL-ciELISA的建立 | 第43-6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3.1.1 试剂和药品 | 第43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3.1.3 溶液体系 | 第44-4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3.2.1 检测MQCA和QCA间接竞争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吸附法(CL-ciELISA)的建立 | 第45-47页 |
3.2.2 样本前处理方法 | 第47-48页 |
3.2.3 准确度和精确度 | 第48页 |
3.2.4 方法确证 | 第48页 |
3.3 试验结果 | 第48-59页 |
3.3.1 CL-ciELISA的建立 | 第48-53页 |
3.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53-54页 |
3.3.3 交叉反应率 | 第54-55页 |
3.3.4 基于免疫磁珠处理四种组织的样品检测 | 第55-59页 |
3.4 讨论 | 第59-62页 |
3.4.1 CL-ciELISA方法的讨论 | 第59-60页 |
3.4.2 免疫磁珠的制备与使用 | 第60-61页 |
3.4.3 基质干扰作用 | 第61-62页 |
3.4.4 与国内外方法比较 | 第6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MQCA和QCAbFQICA方法的建立 | 第63-83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64-65页 |
4.1.1 试剂耗材 | 第64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64-65页 |
4.1.3 溶液体系 | 第6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5-70页 |
4.2.1 包被原和抗体制备 | 第65-66页 |
4.2.2 胶体金溶液的制备与鉴定 | 第66页 |
4.2.3 金标抗体的制备 | 第66-67页 |
4.2.4 金标抗体的最佳使用量的确定 | 第67页 |
4.2.5 抗原与二抗的包被 | 第67-68页 |
4.2.6 样品垫(滤血膜)的选择 | 第68页 |
4.2.7 检测卡整体组装 | 第68页 |
4.2.8 bFQICA方法的检测程序 | 第68-69页 |
4.2.9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69页 |
4.2.10 样本前处理 | 第69页 |
4.2.11 精确度和精密度 | 第69-70页 |
4.2.12 方法确证 | 第7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0-80页 |
4.3.1 胶体金的鉴定 | 第70-72页 |
4.3.2 金标抗体的制备 | 第72-74页 |
4.3.3 抗体稀释液的选择 | 第74页 |
4.3.4 金标抗体复溶液的选择 | 第74-75页 |
4.3.5 微孔金冻金量的确定 | 第75页 |
4.3.6 抗原和二抗的包被 | 第75-76页 |
4.3.7 样品垫的最佳条件 | 第76页 |
4.3.8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76-77页 |
4.3.9 交叉反应率测定 | 第77页 |
4.3.10 可食性组织中MQCA和QCA的测定 | 第77-78页 |
4.3.11 方法确证 | 第78-80页 |
4.4 讨论 | 第80-81页 |
4.4.1 胶体金的烧制 | 第80页 |
4.4.2 关于标记过程 | 第80页 |
4.4.3 包被液中氯化钠对T线的影响 | 第80-81页 |
4.4.4 bFQICA的优势 | 第8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五章 总结、创新点和展望 | 第83-85页 |
5.1 结论 | 第83页 |
5.1.1 制备出高特异性和灵敏性的MQCA单克隆抗体 | 第83页 |
5.1.2 基于免疫磁珠提取同时检测动物组织中的MQCA和QCA的CL-ciELISA的建立 | 第83页 |
5.1.3 基于免疫磁珠提取同时检测动物组织中MQCA和QCAbFQICA方法的建立 | 第83页 |
5.2 创新点 | 第83页 |
5.3 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