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12-15页 | 
| 1.1 病种分布 | 第12-13页 | 
| 1.2 注射部位 | 第13-15页 | 
| 2 视神经萎缩病例资料分析 | 第15-20页 |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15-18页 | 
| 2.1.1 病例资料 | 第15页 | 
| 2.1.2 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 2.1.3 纳入标准 | 第16-17页 | 
| 2.1.4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2.1.5 观察指标 | 第17页 | 
| 2.1.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2.1.7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2.2 结果 | 第18-20页 | 
| 2.2.1 一般资料 | 第18页 | 
| 2.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18-19页 | 
| 2.2.3 病因分布情况 | 第19页 | 
| 2.2.4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第19-20页 | 
| 2.2.5 治疗前后视野比较 | 第20页 | 
| 2.3 小结 | 第20页 | 
| 3 视神经炎病例资料分析 | 第20-25页 | 
| 3.1 资料与方法 | 第20-23页 | 
| 3.1.1 病例资料 | 第20页 | 
| 3.1.2 诊断标准 | 第20-22页 | 
| 3.1.3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3.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3.1.5 观察指标 | 第22页 | 
| 3.1.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 3.1.7 统计方法 | 第23页 | 
| 3.2 结果 | 第23-25页 | 
| 3.2.1 一般资料 | 第23页 | 
| 3.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第23-24页 | 
| 3.2.3 病因分布情况 | 第24页 | 
| 3.2.4 治疗前后视力比较 | 第24-25页 | 
| 3.2.5 治疗前后视野比较 | 第25页 | 
| 3.3 小结 | 第25页 | 
| 4 讨论 | 第25-46页 | 
| 4.1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应用机制 | 第25-39页 | 
| 4.1.1 视神经萎缩“缺血”机制 | 第26-28页 | 
| 4.1.2 视神经炎“缺血”机制 | 第28-30页 | 
| 4.1.3 动眼神经麻痹“缺血”机制 | 第30-32页 | 
| 4.1.4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机制 | 第32-34页 | 
| 4.1.5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缺血”机制 | 第34-35页 | 
| 4.1.6 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缺血”机制 | 第35-37页 | 
| 4.1.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缺血”机制 | 第37-38页 | 
| 4.1.8 眼钝挫伤“缺血”机制 | 第38-39页 | 
| 4.2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疗效机制 | 第39-40页 | 
| 4.3 药物安全性及应用注意事项 | 第40-41页 | 
| 4.4 穴位注射部位的选择 | 第41-45页 | 
| 4.4.1 颞浅动脉旁(太阳穴) | 第41-42页 | 
| 4.4.2 球旁(晴明穴) | 第42-43页 | 
| 4.4.3 球后注射(球后穴) | 第43页 | 
| 4.4.4 足三里 | 第43-44页 | 
| 4.4.5 肾俞 | 第44页 | 
| 4.4.6 攒竹 | 第44-45页 | 
| 4.4.7 鱼腰 | 第45页 | 
| 4.4.8 翳风 | 第45页 | 
| 4.5 穴位注射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 第45-46页 | 
| 5 结果 | 第46-47页 | 
| 6 结论 | 第47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综述 | 第55-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