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生态旅游的朗乡镇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生态旅游 | 第12-13页 |
1.3.2 生态评价与生态适宜性评价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 第20-21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基础 | 第25-36页 |
2.1 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 第25-28页 |
2.1.1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 第25-26页 |
2.1.2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 第26页 |
2.1.3 生态旅游开发的相关类型指标体系 | 第26-27页 |
2.1.4 生态旅游分区开发的空间模式 | 第27-28页 |
2.2 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28-32页 |
2.2.1 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 | 第28-31页 |
2.2.2 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线 | 第31页 |
2.2.3 生态适宜性的评价工具 | 第31-32页 |
2.3 理论应用与支撑 | 第32-34页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2-33页 |
2.3.2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3页 |
2.3.3 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33-34页 |
2.3.4 生态美理论 | 第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朗乡镇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62页 |
3.1 朗乡镇研究概况 | 第36-43页 |
3.1.1 综合区位分析 | 第36页 |
3.1.2 自然环境概况 | 第36-39页 |
3.1.3 经济社会概况 | 第39-41页 |
3.1.4 旅游开发建设概况 | 第41-43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43-46页 |
3.2.1 构建原则 | 第43-44页 |
3.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44-45页 |
3.2.3 生态调查与数据来源 | 第45-46页 |
3.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6-53页 |
3.3.1 指标选择的方法 | 第46-50页 |
3.3.2 评价体系的层次框架 | 第50-51页 |
3.3.3 评价指标的分级赋值 | 第51-53页 |
3.4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3-61页 |
3.4.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第53-57页 |
3.4.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7-59页 |
3.4.3 指标权重排序 | 第59-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及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 第62-88页 |
4.1 朗乡镇单因子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 | 第62-76页 |
4.1.1 生态旅游资源禀赋评价分析 | 第62-65页 |
4.1.2 生态环境条件评价分析 | 第65-73页 |
4.1.3 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析 | 第73-76页 |
4.2 朗乡镇多因子生态适宜性综合分析 | 第76-81页 |
4.2.1 单因子评价结果加权计算 | 第77页 |
4.2.2 多因子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4.2.3 基于评价结果的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分区 | 第79-81页 |
4.3 朗乡镇生态旅游功能区开发策略 | 第81-87页 |
4.3.1 生态旅游分区控制引导策略 | 第81-84页 |
4.3.2 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策划 | 第84-85页 |
4.3.3 低冲击的生态旅游设施建设策略 | 第85-86页 |
4.3.4 生态旅游发展保障策略 | 第86-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6页 |
附录1 公众生态旅游感知及意愿调查问卷 | 第96-97页 |
附录2 指标体系权重专家打分表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