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2 治疗设计 | 第10页 |
| 2.1 设计方法 | 第10页 |
| 2.2 单盲设计 | 第10页 |
| 3 临床资料 | 第10-24页 |
| 3.1 诊断标准及适用范围 | 第10-12页 |
| 3.1.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3.1.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 3.2 病例的选择与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 3.2.1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 3.2.2 排除标准 | 第12页 |
| 3.2.3 剔除与脱落标准 | 第12-13页 |
| 3.2.4 退出治疗标准 | 第13页 |
| 3.2.5 中止治疗标准 | 第13页 |
| 3.3 一般资料 | 第13-15页 |
| 3.3.1 性别构成 | 第13-14页 |
| 3.3.2 年龄分布 | 第14页 |
| 3.3.3 病程长短 | 第14-15页 |
| 3.3.4 治疗前两组间Wexner、BSFS、PAC-QOL的评分比较 | 第15页 |
| 3.4 治疗前肛管直肠压力测定 | 第15-24页 |
| 3.4.1 测压仪器简介 | 第15-16页 |
| 3.4.2 肛管直肠测压时间 | 第16页 |
| 3.4.3 受试者准备 | 第16页 |
| 3.4.4 检测步骤 | 第16-18页 |
| 3.4.5 主要测量指标 | 第18-19页 |
| 3.4.6 测量分类评价方法 | 第19页 |
| 3.4.7 不同类型患者分布情况 | 第19-20页 |
| 3.4.8 治疗前肛管直肠测压数据分析 | 第20-24页 |
| 3.5 随机方法 | 第24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24-25页 |
| 4.1 治疗疗程 | 第24-25页 |
| 4.2 治疗前准备 | 第25页 |
| 4.2.1 心理辅导 | 第25页 |
| 4.2.2 治疗前检查 | 第25页 |
| 4.3 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 | 第25页 |
| 5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 第25-27页 |
| 5.1 治疗前、疗程结束观测指标 | 第25-26页 |
| 5.2 治疗前、疗程结束肛门直肠测压指标 | 第26页 |
| 5.3 并发症比较 | 第26-27页 |
| 5.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7页 |
| 6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 7 临床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27-37页 |
| 7.1 治疗前后肛管直肠测压值比较 | 第27-29页 |
| 7.2 模拟排便时测压值分析 | 第29-30页 |
| 7.3 肛管直肠容量感觉阈值比较 | 第30-33页 |
| 7.4 后两组患者排便弛缓反射相关性比较 | 第33页 |
| 7.5 两组患者直肠顺应性的比较 | 第33页 |
| 7.6 患者舒适度比较 | 第33-34页 |
| 7.7 并发症比较 | 第34页 |
| 7.8 两组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 第34页 |
| 7.9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34-35页 |
| 7.10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第35页 |
| 7.11 结果 | 第35-37页 |
| 8 结论 | 第37-38页 |
| 9 讨论 | 第38-43页 |
| 9.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 | 第38-39页 |
| 9.2 西医对便秘的认识 | 第39页 |
| 9.3 蜜煎导栓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 9.3.1 中医方面的疗效分析 | 第39-41页 |
| 9.3.2 西医方面的疗效研究 | 第41页 |
| 9.4 肛管直肠测压相关指标分析 | 第41-43页 |
| 10 问题与展望 | 第43-44页 |
| 10.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43页 |
| 10.2 展望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表 | 第46-47页 |
| 综述 | 第4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件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