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水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2 水环境承载力的优化定义与内涵 | 第12页 |
1.3 污水再生回用与水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3.1 国内外污水再生回用与水环境承载力关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2 污水再生回用与水环境承载力的关系 | 第13-14页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银川市基本概况 | 第16-21页 |
2.1 银川市概况 | 第16页 |
2.1.1 银川市自然地理概况 | 第16页 |
2.1.2 银川市社会经济状况 | 第16页 |
2.2 银川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分析 | 第16-18页 |
2.2.1 银川市水资源现状分析 | 第17页 |
2.2.2 银川市水环境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2.3 银川市污水再生回用现状 | 第18-21页 |
2.3.1 工程现状 | 第18-20页 |
2.3.2 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第三章 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定量计算 | 第21-28页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 第21-22页 |
3.1.1 指标筛选基本原则 | 第21页 |
3.1.2 指标筛选方法的选择 | 第21页 |
3.1.3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 第21-22页 |
3.1.4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22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6页 |
3.2.1 待选指标体系的拟定 | 第22-24页 |
3.2.2 评价指标的筛选 | 第24-25页 |
3.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5-26页 |
3.3 水环境承载力定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3.4 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28-44页 |
4.1 系统动力学及其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页 |
4.1.1 系统动力学简介 | 第28页 |
4.1.2 系统动力学应用于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优势 | 第28页 |
4.1.3 系统动力学应用软件 | 第28页 |
4.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第28-33页 |
4.2.1 建模目的 | 第29页 |
4.2.2 系统边界的确定 | 第29页 |
4.2.3 系统结构分析 | 第29-33页 |
4.3 模型的建立 | 第33-38页 |
4.3.1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总流图 | 第33-34页 |
4.3.2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SD模型的变量集 | 第34页 |
4.3.3 水环境承载力系统SD模型的基本方程 | 第34-38页 |
4.4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8-42页 |
4.4.1 参数估计 | 第39-41页 |
4.4.2 参数值汇总 | 第41-42页 |
4.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第42-43页 |
4.5.1 模型的直观与运行检验 | 第42页 |
4.5.2 历史检验 | 第42-43页 |
4.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污水再生回用的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模拟研究 | 第44-51页 |
5.1 方案设计 | 第44页 |
5.2 方案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44-46页 |
5.3 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6-50页 |
5.3.1 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 | 第46页 |
5.3.2 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现状 | 第46-47页 |
5.3.3 基于污水再生回用的银川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 第47-50页 |
5.4 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6.2 创新点 | 第51-52页 |
6.3 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