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工程背景与主要内容 | 第10-15页 |
1.3.1 工程概况 | 第10-12页 |
1.3.2 T构结构介绍 | 第12-13页 |
1.3.3 转体前、后与沪昆铁路关系 | 第13-15页 |
1.3.4 转体设计参数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平转体系钢球铰设计与安装 | 第17-30页 |
2.1 转体施工法的原理及分类 | 第17-21页 |
2.1.1 原理 | 第17页 |
2.1.2 分类 | 第17-18页 |
2.1.3 各类转体方法组成 | 第18-21页 |
2.2 平转体系钢球铰的结构组成 | 第21-22页 |
2.3 转体支座安装精度控制 | 第22-23页 |
2.4 滑道的设计与施工控制 | 第23-25页 |
2.4.1 滑道的设计 | 第23-24页 |
2.4.2 滑道的施工控制 | 第24-25页 |
2.5 撑脚的设计与施工 | 第25-27页 |
2.5.1 撑脚的设计 | 第25-27页 |
2.5.2 撑脚的施工控制 | 第27页 |
2.6 牵引索及反力支座的布置 | 第27-29页 |
2.6.1 牵引索的选择及布置 | 第27-28页 |
2.6.2 牵引索的选择及布置 | 第28-2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T构箱梁组合支架的设计 | 第30-49页 |
3.1 T构箱梁介绍 | 第30页 |
3.2 支架结构形式 | 第30-33页 |
3.2.1 A节段支架方案 | 第31-32页 |
3.2.2 B、C、D节段支架方案 | 第32-33页 |
3.3 A节段支架的受力计算 | 第33-44页 |
3.3.1 主要荷载 | 第33-36页 |
3.3.2 建模受力分析 | 第36-44页 |
3.4 B、C、D节段支架受力分析 | 第44-48页 |
3.4.1 荷载计算 | 第44-45页 |
3.4.2 架体结构设计及计算 | 第45-46页 |
3.4.3 地基处理 | 第46-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转体施工关键技术 | 第49-70页 |
4.1 转体施工方法 | 第49页 |
4.2 称重配重施工准备 | 第49-58页 |
4.2.1 附属施工及支架拆除前的标高测量 | 第49-50页 |
4.2.2 转体T构现浇支架、上转盘支架、模板及砂箱的拆除 | 第50-51页 |
4.2.3 箱梁称重(不平衡力测试) | 第51-52页 |
4.2.4 转体牵引系统安装 | 第52-56页 |
4.2.5 防超转装置 | 第56-57页 |
4.2.6 辅助顶推装置 | 第57页 |
4.2.7 转体观测标尺设置 | 第57-58页 |
4.3 试转及正式转体施工 | 第58-62页 |
4.3.1 试转 | 第58-60页 |
4.3.2 正式转体 | 第60-62页 |
4.4 施工监控 | 第62-68页 |
4.4.1 监控的目的 | 第62页 |
4.4.2 施工监控的主要内容 | 第62-64页 |
4.4.3 转体控制指标 | 第64页 |
4.4.4 监测控制值 | 第64-65页 |
4.4.5 施工过程监控成果 | 第65-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转体施工安全控制 | 第70-75页 |
5.1 安全保证措施 | 第70-72页 |
5.1.1 注意事项 | 第70页 |
5.1.2 具体措施 | 第70-72页 |
5.2 转体的气候条件要求 | 第72页 |
5.3 转体施工应急抢险救援措施 | 第72-74页 |
5.3.1 转体前T构两端重量不平衡 | 第72-73页 |
5.3.2 首次不能正常启动 | 第73页 |
5.3.3 动力系统中断 | 第73页 |
5.3.4 中途停下后再次起动 | 第73页 |
5.3.5 转体施工时突遇极端天气(大风)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结论 | 第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