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人简历 | 第3-8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8-9页 |
| 摘要 | 第9-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3-15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2、仪器与方法 | 第13页 |
| 3、超声BI-RADS分类标准 | 第13-14页 |
| 4、统计学方法 | 第14-15页 |
| 结果 | 第15-17页 |
| 1、病灶超声BI-RADS分类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 | 第15页 |
| 2、255例病灶的超声征象分析 | 第15-17页 |
| 讨论 | 第17-24页 |
| 1、超声BI-RADS分类诊断微小乳腺癌的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超声征象分析 | 第18-19页 |
| 3、超声BI-RADS分类在微小乳腺癌诊断中的优势 | 第19-21页 |
| 3.1 与超声BI-RADS分类在非微小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 第19-20页 |
| 3.2 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 | 第20-21页 |
| 4、本研究中超声BI-RADS分类诊断微小乳腺癌的局限性 | 第21-22页 |
| 5、降低微小乳腺癌漏诊的操作方法 | 第22-23页 |
| 6、超声BI-RADS分类在微小乳腺癌诊断中具有推广价值 | 第23-24页 |
| 结论 | 第24-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 附录 | 第29-33页 |
| 综述 | 第3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