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绗缝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4页 |
1.3.1 绗缝机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2 绗缝机制版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花样生成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4 电脑绗缝机的发展趋势 | 第14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绗缝机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7-24页 |
2.1 绗缝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7-19页 |
2.2 控制硬件平台的选择 | 第19-21页 |
2.2.1 控制系统 | 第19-20页 |
2.2.2 执行机构 | 第20-21页 |
2.2.3 动力系统 | 第21页 |
2.3 控制软件开发平台的选择 | 第21-23页 |
2.3.1 绗缝机花样制版软件 | 第22页 |
2.3.2 驱控一体机人机界面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花样作业图案的生成算法研究 | 第24-40页 |
3.1 双圆弧拟合三次准均匀B样条算法 | 第24-31页 |
3.1.1 B样条的定义与性质 | 第24-25页 |
3.1.2 deBoor算法 | 第25-27页 |
3.1.3 构造三次准均匀B样条曲线 | 第27-28页 |
3.1.4 双圆弧拟合算法 | 第28-29页 |
3.1.5 误差分析 | 第29-31页 |
3.2 插补算法 | 第31-39页 |
3.2.1 插补概述 | 第31-32页 |
3.2.2 直线插补算法设计 | 第32-34页 |
3.2.3 圆弧算法设计 | 第34-37页 |
3.2.4 Z形线算法设计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绗缝机控制系统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0-51页 |
4.1 控制系统硬件分析 | 第40-41页 |
4.2 驱控一体机功能及应用 | 第41-44页 |
4.2.1 IO模组 | 第42页 |
4.2.2 控制板 | 第42-43页 |
4.2.3 驱动前极板 | 第43-44页 |
4.3 绗缝装置运动控制 | 第44-50页 |
4.3.1 硬件连接 | 第44页 |
4.3.2 PLC梯形图 | 第44-47页 |
4.3.3 四轴同步控制 | 第47-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绗缝机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51-75页 |
5.1 绗缝机花样打版CAD软件 | 第51-70页 |
5.1.1 软件功能分析 | 第51页 |
5.1.2 软件模块化设计 | 第51-52页 |
5.1.3 软件的功能实现 | 第52-70页 |
5.2 人机界面的设计开发 | 第70-74页 |
5.2.1 eHMI软件工具 | 第70-71页 |
5.2.2 软件系统的功能结构 | 第71-72页 |
5.2.3 画面档与功能键的设计 | 第72-74页 |
5.2.4 专案的封装 | 第7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绗缝机控制系统的集成 | 第75-82页 |
6.1 系统调试 | 第75页 |
6.2 硬件测试 | 第75-78页 |
6.2.1 电机调试 | 第75-77页 |
6.2.2 驱控一体机测试 | 第77-78页 |
6.3 软件测试 | 第78-80页 |
6.3.1 打版软件测试 | 第78-79页 |
6.3.2 上位机软件测试 | 第79-80页 |
6.4 测试结果 | 第80-8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7.2 本文创新点 | 第83页 |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