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基于堆肥化和高效降解菌的多环芳烃降解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1章 绪论第21-41页
    1.1 PAHs概述第21-28页
        1.1.1 PAHs的物理化学性质第22-24页
        1.1.2 PAHs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第24-26页
        1.1.3 PAHs的危害第26-27页
        1.1.4 PAHs的分析方法及控制标准第27-28页
    1.2 PAHs的降解转化第28-33页
        1.2.1 PAHs降解转化技术概述第28-29页
        1.2.2 PAHs的微生物降解第29-32页
        1.2.3 影响PAHs微生物降解的因素第32-33页
        1.2.4 PAHs降解菌的鉴定第33页
    1.3 PAHs与重金属复合污染第33-35页
        1.3.1 PAHs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概述第33页
        1.3.2 PAHs与重金属在微生物降解转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第33-35页
    1.4 堆肥化及其在污染修复领域的应用第35-36页
        1.4.1 堆肥化概述及影响堆肥化过程的主要因素第35页
        1.4.2 堆肥化在PAHs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第35-36页
        1.4.3 堆肥化修复污染的强化技术第36页
    1.5 富水型农业植物废物概述第36-37页
    1.6 研究构想第37-41页
第2章 农业植物废物好氧堆肥化降解丘陵红壤中菲的研究第41-56页
    2.1 前言第41-42页
    2.2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第42-43页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2-43页
        2.2.2 实验试剂及原料第43页
    2.3 实验方法第43-48页
        2.3.1 土壤采集、预处理及理化性质的测定第43-44页
        2.3.2 堆肥化方法第44-46页
        2.3.3 堆料初始参数的测定第46页
        2.3.4 堆肥化过程堆体主要参数的测定第46-48页
    2.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8-54页
        2.4.1 供试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第48页
        2.4.2 堆料的含水率、有机物含量和C/N第48-49页
        2.4.3 堆体菲残留率的变化第49-50页
        2.4.4 堆体温度的变化第50-51页
        2.4.5 堆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第51-52页
        2.4.6 堆体总有机质(VS)的变化第52页
        2.4.7 堆体pH值的变化第52-53页
        2.4.8 堆体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第5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臭氧氧化-堆肥化去除丘陵红壤中菲的研究第56-66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仪器、设备与试剂第57页
    3.3 实验方法第57-59页
        3.3.1 供试模拟土样的制备第57-58页
        3.3.2 臭氧预处理第58-59页
        3.3.3 堆肥化处理第59页
        3.3.4 主要参数的测定第59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9-65页
        3.4.1 土壤的理化性质第60页
        3.4.2 模拟土样臭氧预处理过程中菲的去除第60-61页
        3.4.3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温度的变化第61页
        3.4.4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pH值的变化第61-62页
        3.4.5 堆肥化过程中堆料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第62-63页
        3.4.6 堆肥化过程中菲残留率的变化第63-64页
        3.4.7 堆肥化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第64-65页
    3.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生物强化堆肥化去除丘陵红壤中菲的研究第66-74页
    4.1 前言第66-67页
    4.2 实验仪器、设备、试剂与材料第67页
        4.2.1 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第67页
        4.2.2 微生物的来源和土壤第67页
    4.3 实验方法第67-69页
        4.3.1 驯化培养方法第67-68页
        4.3.2 堆肥化处理方法第68-69页
        4.3.3 分析方法第69页
    4.4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69-73页
        4.4.1 pH的变化第69-70页
        4.4.2 堆肥化过程中VS的变化第70-71页
        4.4.3 堆肥化过程中菲残留率的变化第71-72页
        4.4.4 堆肥化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第72-73页
    4.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5章 堆肥化修复铅-菲复合污染丘陵红壤的研究第74-90页
    5.1 前言第74-75页
    5.2 实验仪器、设备、试剂和材料第75页
    5.3 实验方法第75-79页
        5.3.1 模拟土样的制备第75-76页
        5.3.2 堆肥化实验第76页
        5.3.3 主要参数的测定第76-79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9-88页
        5.4.1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菲含量的变化第79-80页
        5.4.2 堆肥化过程中堆体中铅形态的变化第80-81页
        5.4.3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pH值的变化第81-82页
        5.4.4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VS的变化第82-83页
        5.4.5 堆肥化过程中各堆体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第83-84页
        5.4.6 堆体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的变化第84-86页
        5.4.7 Pb单一污染和Pb-PHE复合污染堆肥基质的扫描电镜观察第86-87页
        5.4.8 堆体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第87-88页
    5.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6章 PAHs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鉴定第90-108页
    6.1 前言第90页
    6.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90-91页
    6.3 实验方法第91-98页
        6.3.1 PAHs降解菌的驯化和筛选第91-92页
        6.3.2 降解菌对重金属铅耐受力的测定第92页
        6.3.3 菌株降解能力的测定第92-93页
        6.3.4 PAHs降解菌的鉴定第93-98页
        6.3.5 降解菌利用不同PAHs能力的分析第98页
        6.3.6 降解菌质粒消除实验第98页
    6.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98-107页
        6.4.1 驯化和筛选结果第98-100页
        6.4.2 降解菌对重金属Pb的耐受性第100页
        6.4.3 PAHs降解菌的降解能力第100-101页
        6.4.4 PAHs降解菌的鉴定第101-105页
        6.4.5 菌Bacillus sp.PAHD3利用不同PAHs的能力第105-106页
        6.4.6 Bacillus sp.PAHD3降解基因定位第106-107页
    6.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7章 PAHs降解菌Bacillus sp.PAHD3降解能力的研究第108-119页
    7.1 前言第108页
    7.2 实验试剂、仪器和设备第108-109页
    7.3 实验方法第109-112页
        7.3.1 菌悬液的制备及溶液的配制第109页
        7.3.2 Bacillus sp.PAHD3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09页
        7.3.3 pH值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09-110页
        7.3.4 温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0页
        7.3.5 不同菲浓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0页
        7.3.6 葡萄糖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0-111页
        7.3.7 水杨酸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1页
        7.3.8 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1-112页
    7.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12-117页
        7.4.1 Bacillus sp.PAHD3生长曲线第112页
        7.4.2 pH值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2-113页
        7.4.3 温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3-114页
        7.4.4 不同菲浓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4页
        7.4.5 葡萄糖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4-115页
        7.4.6 水杨酸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5-116页
        7.4.7 Tween-80和SDBS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6-117页
    7.5 最适条件下Bacillus sp.PAHD3对菲的降解第117页
    7.6 本章小结第117-119页
第8章 Pb(Ⅱ)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19-133页
    8.1 前言第119页
    8.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119-120页
    8.3 实验方法第120-123页
        8.3.1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0页
        8.3.2 不同铅离子浓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0-121页
        8.3.3 不同pH值下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1页
        8.3.4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菌体官能团的的影响第121页
        8.3.5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胞外酶的影响第121页
        8.3.6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细胞形态的影响第121-122页
        8.3.7 铅离子对菲在细胞膜上吸附和跨膜过程的影响第122页
        8.3.8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培养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第122-123页
    8.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23-131页
        8.4.1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3页
        8.4.2 不同铅离子浓度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3-124页
        8.4.3 不同pH下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降解菲的影响第124-125页
        8.4.4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菌体官能团的影响第125-126页
        8.4.5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胞外酶的影响第126-127页
        8.4.6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细胞形态的影响第127-129页
        8.4.7 铅离子对菲吸附和跨膜过程的影响第129-130页
        8.4.8 铅离子对Bacillus sp.PAHD3培养液表面张力的影响第130-131页
    8.5 本章小结第131-133页
第9章 Bacillus sp.PAHD3胞外酶和胞内酶降解菲的研究第133-141页
    9.1 前言第133-134页
    9.2 实验试剂、设备及仪器第134页
    9.3 实验方法第134-136页
        9.3.1 胞外粗酶液和胞内粗酶液的制备方法第134页
        9.3.2 pH值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4-135页
        9.3.3 温度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5页
        9.3.4 重金属离子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5-136页
    9.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36-139页
        9.4.1 pH值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6页
        9.4.2 温度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6-137页
        9.4.3 Pb~(2+)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7-138页
        9.4.4 Cd~(2+)对菲酶促降解的影响第138-139页
    9.5 本章小结第139-141页
第10章 堆肥化及Bacillus sp.PAHD3降解芘的研究第141-150页
    10.1 前言第141-142页
    10.2 堆肥化降解芘的研究第142-145页
        10.2.1 实验试剂、原料和设备第142页
        10.2.2 实验方法第142-143页
        10.2.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143-145页
    10.3 Bacillus sp.PAHD3及其胞内酶(胞外酶)对芘的降解第145-147页
        10.3.1 实验试剂和设备第145-146页
        10.3.2 实验方法第146页
        10.3.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46-147页
    10.4 添加Bacillus sp.PAHD3菌堆肥化降解芘的研究第147-148页
        10.4.1 实验试剂、设备和方法第147页
        10.4.2 实验结果第147-148页
    10.5 本章小结第148-150页
结论与展望第150-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7-168页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和奖励第168-169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研究课题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液压衬套动力学特性实测与建模计算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及其受体抑制剂PPP对肝细胞肝癌生长和侵袭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