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锚索支护国内外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1.2.2 爆破数值模拟国内外现状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预控顶支护参数设计 | 第19-28页 |
2.1 矿体区域概述 | 第19-21页 |
2.1.1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 第19-20页 |
2.1.2 开采方法选取 | 第20-21页 |
2.2 长锚索支护机理 | 第21-25页 |
2.2.1 长锚索预控顶概述 | 第22页 |
2.2.2 长锚索支护作用机理 | 第22-24页 |
2.2.3 长锚索支护优点 | 第24-25页 |
2.3 长锚索预控顶参数初选 | 第25-27页 |
2.3.1 钢绳选取 | 第25页 |
2.3.2 锚索网度 | 第25-26页 |
2.3.3 锚索长度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预控顶支护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 第28-46页 |
3.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第28-35页 |
3.1.1 FLAC~(3D)计算原理 | 第28-32页 |
3.1.2 结构单元 | 第32-35页 |
3.2 地应力及岩体力学参数 | 第35-36页 |
3.2.1 地应力情况 | 第35页 |
3.2.2 岩体力学参数 | 第35-36页 |
3.3 建立模型及生成初始应力场 | 第36-40页 |
3.3.1 建立模型 | 第36页 |
3.3.2 屈服准则 | 第36-37页 |
3.3.3 初始应力场生成 | 第37-40页 |
3.4 锚索参数数值模拟研究 | 第40-45页 |
3.4.1 不同长度控顶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第41-43页 |
3.4.2 不同排间距控顶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上向中深孔爆破参数设计 | 第46-56页 |
4.1 爆破破岩机理 | 第46-51页 |
4.1.1 岩石爆破破坏理论 | 第46-47页 |
4.1.2 岩体爆破破坏过程 | 第47-49页 |
4.1.3 柱状药包爆破产生的爆破载荷 | 第49-50页 |
4.1.4 压碎圈与裂隙圈半径计算 | 第50-51页 |
4.2 试验矿块裂隙圈半径计算 | 第51-52页 |
4.3 扇形炮孔参数初选 | 第52-55页 |
4.3.1 炮孔直径 | 第52页 |
4.3.2 最小抵抗线 | 第52-53页 |
4.3.3 炮孔间距 | 第53-54页 |
4.3.4 单位炸药消耗量 | 第54页 |
4.3.5 炮孔填塞长度 | 第54页 |
4.3.6 起爆方式 | 第54-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爆破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 第56-76页 |
5.1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 第56-59页 |
5.1.1 爆破模拟常用算法 | 第56-58页 |
5.1.2 无反射边界条件 | 第58页 |
5.1.3 ANSYS/LS-DYNA的一般分析过程 | 第58-59页 |
5.2 材料模型 | 第59-62页 |
5.2.1 炸药材料模型及状态方程 | 第59-60页 |
5.2.2 矿体材料模型 | 第60-61页 |
5.2.3 矿体材料屈服准则 | 第61-62页 |
5.3 爆破数值模拟方案 | 第62-63页 |
5.4 方案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3-75页 |
5.4.1 建模及边界条件 | 第63-64页 |
5.4.2 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64-65页 |
5.4.3 求解时间 | 第65页 |
5.4.4 数值模拟中矿体破坏条件 | 第65页 |
5.4.5 爆破模拟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5-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小官庄铁矿空场嗣后充填采矿工业试验 | 第76-84页 |
6.1 施工方案设计对象 | 第76页 |
6.2 锚索预控顶施工方案 | 第76-79页 |
6.2.1 施工设备及材料 | 第76页 |
6.2.2 施工准备 | 第76页 |
6.2.3 具体施工步骤 | 第76-79页 |
6.2.4 施工技术要求 | 第79页 |
6.3 爆破施工方案 | 第79-82页 |
6.3.1 采场结构 | 第79页 |
6.3.2 爆破孔网参数 | 第79-82页 |
6.3.3 中深孔爆破 | 第82页 |
6.3.4 通风与出矿 | 第82页 |
6.4 效果评价 | 第82-8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5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84页 |
7.2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